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指南 >

真实的烟火气 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入围“WA城市贡献奖”

来源:   2023-04-05 14:16:08

距离永庆坊约2.5公里外的荔枝湾畔,坐落着一座9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村——泮塘。泮塘自东向西,共分首、二、三、四、五约(“约”字用在地名中,表示村民聚居点),其中首、二、三约已城市化了,四约还留有一部分,五约是保留最完整的,仍居住着相当多的原住居民。

近日,“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在2020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102项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WA城市贡献奖”10个入围项目之一。作为广州首批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微改造项目之一,泮塘五约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结构加固、保留修缮、活化等方式进行改造,延续街区居民生活场景,完善街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历史街区人居环境品质。

泮塘五约改造后空间肌理格局实景照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漫步在泮塘五约的小巷里,艺术、商业与生活和谐共生,向外界展示了“绣花功夫”的另一种样板。年轻人喜欢这里的悠闲,原住居民则保留了老西关的风俗习惯,留住了乡愁。

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更项目

提到微改造,首先会先到恩宁路永庆坊,其通过B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城市微改造,由企业改造、建设和运营,15年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这在当时是创新之举。

“泮塘五约的改造背景更复杂,当时永庆坊的征收已基本完成,留下大量空置房屋,为注入新的业态提供了先决条件”,据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骆建云骆回忆,“但泮塘五约的征收工作两度搁置,没有办法引入社会资本介入”。

2007年10月,因荔湾湖公园扩建,泮塘五约启动第一轮征拆,因种种原因,征地工作不得已停顿。2013年9月,“西关广场”修建计划提出,涉及泮塘五约拆除面积约1.3万平方米,虽也提出了对泮塘五约历史价值的保护,但还属于拆旧建新,第二轮征拆工作亦停止。

2016年《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颁布实施后,泮塘五约成为广州首批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不同于永庆坊,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是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管理运营的。荔湾区住建局为建设单位,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更新院)和广州象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设计单位,荔湾区文商旅中心负责活化运营。

骆建云首次调研泮塘时发现,满目皆是年久失修的老旧住宅楼,设施破损、服务设施短缺,严重困扰居民的日常生活。“怎么把前面的拆旧工作转化为微改造,是当时研究的重要课题”。

立足古村文化,探索新路径

泮塘五约保留了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是老广州文化风貌最典型的代表性街区。“它传递出来的依水而建、依地形而建的规划思路,即民间的规划思想非常精彩”,骆建云说。

依据大量的社区有调研和史料搜寻,泮塘五约的历史人文价值逐步清晰,拥有泮塘古村、仁威古庙、荔枝湾涌古水系、文塔、西关大屋、麻石街巷、名人故居旧迹、粤曲粤剧,以及三雕一彩一绣、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最广州”的民俗生态大观园。

“我们工作的前提是,第一,恢复历史文化风貌和传统肌理空间;第二,针对缺失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生活设施,依托政府征收的房屋进行改造;第三,通过产业规划,将西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为岭南特色的文化产业”,围绕这三点,广州更新院、象城建筑、华工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及荔湾区多个职能部门等,对古村的保留与活化进行研究,寻求改造的平衡点和新路径。

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改造前后实景对比图。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最终,确定了泮塘五约的改造思路,即以东西走向的五约直街为主要轴线,梳理周边的街巷空间,并结合打造完成的公共空间节点,共同形成网状漫游式步行网络;对现状房屋进行有限度地局部改造、功能置换、保留修缮,梳理保留下泮塘五约村内2处不可移动文物(半塘五约亭、皥遐书舍)、15处传统风貌建筑;对社区内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对居民生活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完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消除安全隐患,提升社区的安全性和宜居性;依托属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对社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宣传展示。

2017年2月,泮塘五约微改造一期启动,2018年4月,微改造二期启动,2019年底完工,并交由荔湾区文旅局活化运营。

165栋房屋一间一间去研究

泮塘五约,还难在改造本身。放眼全国,比如成都宽窄巷子、上海新天地、佛山新天地等,绝大多数的项目都是把居民迁走,剩下空置房屋打造为景区。但在高密度的泮塘五约,政府征收回来的公屋和民宅错综交织,相当多原居民还住在里面。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前提下,怎么改?

据骆建云介绍,建筑的整治和改造主要针对已经征收的房屋,同时现场有一些房屋征收后拆除不彻底,经过规划研究做了两类处理。一类对恢复街巷肌理有作用的,同时还有使用价值的房屋作加固重建;一类所在地周边已经很密集的,就把房屋拆清,打造为社区口袋公园。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已征收房屋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几个片区,就在想能否成片去打造?外形看是一栋,室内一栋栋打通,空间套空间,院子套院子”。比如一家“绿至”音乐咖啡馆内别有洞天,外观看仍是原来的一栋栋小楼组成,里边打通成一个五脏俱全的类似四合院空间。“泮塘五约总共征收了165栋房屋,我们一间一间去研究,真正体现了绣花功夫”。

此外,新改造房屋采用什么风格,也引发了设计团队的讨论与思考。骆建云回忆,他们团队当时在荔枝湾涌遇到一个电影取景团队说,通过电影的镜头,感觉荔枝湾涌周围环境太现代,找不到老广州的风情。这让他们重新思考,“最西关”的抓手究竟是什么?“还是要把清代大屋的风格提炼出来,这才是泮塘的底色”。

改造后,泮塘五约巧妙运用岭南特色的山墙、青石板、青砖、瓦片等,最大程度保留古村特色。连片民居房屋通过适度地抽疏,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内部庭院,原来封闭而独立的民居之间,获得了一种内向连通。

泮塘IP,真实的烟火气

不同于整齐划一的景区,泮塘五约更像一个社区,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烟火气。这也要得益于荔湾区严格的产业导入标准。为实现“保留”目的,在产业导入的实践中,充分考虑如何能与原住居民相融合。

文商旅中心坚持“一家一特色,一店一格局”的原则,以茶艺、香道、醒狮、武术、古琴、汉服、玉雕、木雕等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复兴,以livehouse音乐传播、绿植休闲创作、健身轻餐、摄影设计、1200书店、国际青年旅业等业态注入年轻时尚新活力,形成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共融共生的多元业态环境,合力营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泮塘IP。

每一条巷子都能发现充满烟火气的历史建筑。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改造期间,不少居民借机重新装修了自己的老屋。街巷里零散分布着泮塘五秀、龙舟、鸡公榄等岭南特色的手绘壁画,以丰富的西关元素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没有迁走的居民,至今仍保留三月三、五月五等传统习俗,传承北帝诞、舞狮、庙会与庙祠、龙舟竞技等宗庙文化和疍家民俗,将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融为一体。

以他山之石,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供有益借鉴。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实现城市留下记忆,人们记住乡愁,正是广州城市更新非常重要的方向。

对话:

广州首个!泮塘五约设立“共同缔造”工作坊

南都:在推进改造中遇到哪些难题,如何化解居民的不理解和质疑?

骆建云:泮塘五约建立了广州第一个公众参与的“共同缔造”工作坊,“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均听取居民意见。特别要提到两位志愿者。一位是象城建筑设计公司规划师黄润琳,一位是广东工业大学老师芮光晔,他们两个长期在工作坊工作,和村民、居民一起共同研究社区历史和故事,让它能够支撑我们的规划设计。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骆建云。受访者供图

南都:从共同缔造过渡到日常生活,泮塘社区管理需要如何持久关注?

骆建云:泮塘五约是在2019年底完成改造,直到2021年才受到广泛关注,这个过程很有趣。我们刚改造完崭新一片,焕发了新貌但没有活力;2020年开始有商户入驻,他们自己调整周边的微环境,通过产业培育焕发出活力。这就是由居民、商户以及管理部门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社区共同体。

南都:泮塘五约模式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其对其他老旧小区改造有何借鉴意义?

骆建云:泮塘五约模式在全国都属于少数派,但改造理念是可以借鉴的。居民在改造中起到什么作用?改造绝不是简单的修缮改造、提升公共空间,更多的是共同体共治的结果。居民从过去的围观,到现在支持但不出钱,发展到最后一定是居民自主的改造,这才能彻底破解老旧小区难题。

从泮塘五约的改造模式上看,城市更新的确是不一定要拆了重建,通过微改造小小的改变和调整都能起到显著的效果。对于老旧小区微改造,我们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改,必须以解决群众的需求为前提,改造过程中要梳理清每个社区的发展脉络,尤其不能只谈空间表面的美观效果,必须要本着解决社区与城市的根本问题。微改造更深层的目的应该是,让居民重新发现社区价值,重获身份归属感、情感依托和文化认同,从单纯的物理空间改造转向社会空间改造,从建设行为提升到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共同体构建工作。

南都: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文化枢纽,微改造如何在地方特色上发力?

骆建云:每个地方的特色不一样,发展情况也不一样。我们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宜的改造模式和政策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更新不是刻意地做出不同,而是因每个地方的不同而做出的必然选择。

采写/摄影(除署名外):南都记者 王艳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