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指南 >

让绿色低碳种子在心田开花结果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1-12-14 10:39:30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近年来,绿色低碳、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作为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教育路径,生态环境教育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绿色低碳的种子,让这颗种子长叶、开花、结果?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者经年求索,与青少年同学习共成长,用扎实的实践、崭新的成果,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路子。

播种:绿色双奥,一颗绿色种子在孩子心中扎根

北京是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在独特的“双奥”优势下,应如何在青少年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为他们种下一颗绿色种子,给后奥运时代留下一笔丰厚的环境遗产?

“2020年,北京冬奥博物馆已投入建设,其中的VR体验项目让人耳目一新。我没想到当初自己在中小学生科学建议评选活动中提的建议竟真的实现了。当梦想变为实现,我的干劲更足了,组织的绿色冬奥网络知识竞答活动,吸引了15个省(直辖市)29所学校和单位的人们积极参与。”

讲台上,一个满脸稚嫩的孩子正动情地诉说着绿色的心声。史家胡同小学的陈泽宽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生态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决赛现场,并一举夺冠。

陈泽宽说:“这次的演讲主题是‘我为冬奥添一抹绿’。而我讲述的这个故事,做出的这些行动,就是想让大家在冬奥的过程中甚至到冬奥结束后都可以把绿色的理念传承下去。”

从1997年起,特别是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像“我为冬奥添一抹绿”这样的全市中小学环保主题演讲比赛,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托举着孩子的梦想。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主任张立新表示,在过去的25年里,全市累计有4000多所学校、20万名学生参加过北京市中小学生生态环保主题演讲比赛,辐射影响近百万学生。一批批小选手从演讲比赛的小舞台步入了中学、大学,走向了人生的大舞台。带给孩子们的收获和感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为冬奥添上一抹绿的并不止于演讲。今年,“奥运明星绿色低碳宣传队”系列宣讲活动在王府井书店、朝师附小、亚运村社区陆续开展。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给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的同学们奉上的宣讲内容是“可持续·向未来,相约北京冬奥会”。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及北京市10所冰雪特色学校也围绕冬奥体育运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开设线上环保课。激昂的宣讲激励着孩子们的热血内心,冠军们用汗水与激情将奥运精神和绿色低碳理念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当下,环境教育正在用智慧、资源与创新能力参与到绿色冬奥的推广中,并激励年轻一代把知识转化为一种精神融合到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去,赋予他们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双奥”之城的魅力所在,也是环境教育深植于孩子心田的绿色种子。

生长:坚持初心,呵护绿色幼苗茁壮成长

禾苗滋长,需要雨露的滋润,绿色低碳种子的发芽长叶需要老师用心用情呵护。北京环境教育高质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对品质教学始终如一的坚持。

“山更青啊水更绿,让中国更美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随着一阵朗朗的童声歌唱,一对穿着红色长裙的母女携手来到舞台中央,她们默契十足地从容而舞,热情万分地仰望着远处的绿水青山。2021年11月,一曲《让中国更美丽》把少儿环保才艺大赛的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少儿环保才艺大赛属于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中的一环。2021年,这项连续举办了六届的环境教育活动,从全国100个参与案例中脱颖而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评为“2021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之一。

“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是以少年儿童为特定人群的系列特色教育活动,改变传统、枯燥的说教形式,结合孩子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特点,将环保理念完美融入艺术生活,也打通了书本知识与环保实践之间的一层‘壁垒’,使学生与环境保护零距离接触,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滴灌中,绿色的种子埋进孩子们心里,在心中得以发芽长大,持续枝繁叶茂。”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环保儿童艺术节项目负责人秦芳芳表示。

六年来,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活动参与人数和活动影响力逐年递增。其中才艺大赛累计征集节目2200余个,参与人数两万余人;美术大赛累计征集作品万余幅;环保讲座+环保儿童剧展演走进北京市109所中小学和60余个社区。自2020年演出活动以线上直播形式开展以来,观看人数高达1800万余人(次),大众评审线上投票总数高达478.73万,气氛空前火热。2018年和2020年,“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项目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优秀案例”。

以儿童为特定受众群体,“点”传播是环保儿童艺术节得以成功的秘诀之一。而北京的环境教育正在由“点”及面,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新模式,为少年儿童的绿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专家讲座、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合作、“微博大V助力蓝天环保行”、开发编纂环保课程读本等项目设置,面向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多元化、差异化的环境教育,努力让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北京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系统化、体系化建设。

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新人,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时下流行的多种新鲜元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更适合首都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给生态环境教育的有力发展提供了长效平台。

不懈的努力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各项环境教育活动成为在家庭、学校、街道社区广受欢迎和好评的生态文化品牌活动,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成为绿色禾苗茁壮成长的坚实保障。陆续评定的5批60家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人数平均超过200万人,65家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每年线上线下参观超过1千万人(次)。

让生态环境教育之树枝繁叶茂,是环境教育者不变的初心 ,他们从育人环境、育人质量、社会美誉等多角度、多方向真心呵护孩子成长,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时代新人营造良好环境,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开花:“互联网+”,绿色之花绽放在千里之外

让每一位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是许多教育行业从业者的初心。北京正在通过“互联网+”,让环境教育的绿色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馨香散发到更远的地方。

丹江口畔,绿波盈盈,四周烟波渺渺。永定河边,一行新柳,碧水环绕北京湾。

在水这边的环保云课堂上,来自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的学生们正与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阳光小学的小学生们隔着屏幕互相问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6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和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组织策划了“同饮一江水,共话南北情”京堰课堂连线活动。

听了专家讲课后,东四九条小学的同学们深为感慨,学生代表郭雨函现场宣读了节约用水倡议书。“一库清水来之不易,作为受水区,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节水用水习惯。”

除参与主场活动的学生外,同时还有30余所学校在线上收看。通过专家的讲述,两地超过3万名师生深刻认识到南水北调工程对于缓解北方水危机、促进南北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十堰和北京因水结缘,以网络为媒,成了共饮一江清水的一家人。

在山的那边,远隔三千里,也在共上一堂课。晚7点,远在浙江省金华市的金穗民族中学近千名师生身处家中,参加了一次特别的班会。

金穗民族中学坐落于浙江省武义柳城畲族镇的后龙山下、西溪河畔山区,距北京约3000里。全校约60%学生的家长常年在长三角一带经商打工。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期间,学校得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推出了环保云课堂后,利用视频课程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校班会。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能做的就是认真做好身边每一件事情,保护周围的环境,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民族中学孩子们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着屏幕前每一位家长和老师。

“我们在开学季、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和学生走进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活动。在六五环境日当天,北京白家庄小学、首师大附属朝阳实验小学等10余所学校集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北京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东四九条小学在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期间实地参观生态环境教育基地;9月开学季二外附中等10余所学校也开展了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多位来自于北京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的专家,纷纷走进课堂,引导孩子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生态环保和绿色生活知识,共同接受绿色文化熏陶。”项目负责人丁威表示。

这种线上共上一堂环保课的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实现了生态环境教育更多元、更广泛的辐射,切切实实让同学们不出教室就能接触和摄取到更多贴近学习和生活的生态环保理念和知识。一堂小小的环保课,续写着孩子们对绿色生活向往的佳话,也连接起不同地域人民割舍不断的情谊,将首都与水那边山那头紧紧相连,让生态环境教育之花开到千万家。

互联网+教育的深远意义并非单纯在于便捷、高效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远隔万里、不同乡音的孩子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以线上线下融合、同声共振的方式,让生态环境进课堂活动不断创新,走得更远。

结果:教书育人,绿色梦想薪火相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春天为少年种下的绿色种子,在秋天就会收获累累硕果。昔日的孩童如今长大成人,那颗埋在心中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成为一棵传播绿色梦想的参天大树。

“今天的课程就到此结束。”董雁从镜头前走出,结束了环保云课堂的录制工作。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董雁在她3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所带班级到学校社团,从地理课到校本选修课,从学科教学到垃圾分类宣导,从课堂教室到户外天地,从教师培训到学生授课,从中小学生到社区居民,一路坚持不懈,志愿授课近百堂,建立“自然之子”学生环保社团,所获环保奖金自己分文未取,悉数用于社团的环境教育工作。

2014年8月,她组建北京五中《首期废弃物与生命》学生讲师团,并于当年9月首次在北京五中开设同名选修课。2015年5月,学生讲师团走出五中,为更多的居民和小学生介绍垃圾问题的解决之道,编排生态童谣剧《魔法小芝麻》,原创排演生态剧《DU》。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自然之子”环保社团线上举办“非常绿色”论坛,倡议师生共同参与改变生活方式、回报自然母亲。

“看到学生小讲师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喜悦,因为看到了新生的力量生生不息。”董雁说。多年来,她培养出六期学生讲师共计70余人。

往昔,环境教育伴随孩子们,成为他们接触绿色的引路人。如今,梦想照进现实,昔日学子纷纷接过前辈们的环保接力棒,成为环境教育事业中的一员。

2007年北京市第23个植树节中,袁日涉成功和伙伴们在延庆三司村西梁山上种下生态林,为京郊阻挡沙尘暴贡献力量,达成了大家将2008棵树送给北京奥组委的心愿。2014年,成为大四学生的她被评为北京市首届“环保明星”之一。带着荣誉和沉甸甸的责任,她放弃了保研资格,成为了灯市口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

从一位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到生态环境宣教事业的建设者,22年的环保活动经验给了袁日涉不小的感触。她说,“回想我自己,恰恰是在小学养成的环保习惯。我想把自己的绿色生活态度融入到对孩子们的教育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新一代的环保志愿者。”

2016年,袁日涉和孩子们开始尝试在家门口皇城根遗址公园进行树木认养。同年,在她的带领下,成立了灯市口小学的第一个环保志愿者组织——绿色生活先锋队。队员们接过了她的环保接力棒,在石景山莲石公园、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都留下了“绿色的脚印”。

让袁日涉深受触动的是,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孩子会对她说还想继续认养树木。“当初,我想通过几年时间,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如今,孩子们见证了树的成长,绿色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我们还要认养2022棵树,像当年那样为冬奥会献上一片林。”袁日涉表示。

“对于生态环境宣教工作,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绿色梦想,积极做践行绿色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的‘环保小达人’。”张立新说,而更重要的是以“小行动”汇聚“大能量”,通过一代一代生态环保人的薪火相传,带动更多的家庭,让社会大众融入到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中,让绿色果实结满环境保护之树,让新的种子生根发芽,逐步成长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中坚力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