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百姓心声 >

星巴克再闹食安丑闻 民间监督力量应重视

来源:羊城晚报   2021-12-16 16:39:53

媒体报道,12月13日星巴克再发声明:经过调查,已确认媒体报道的两家无锡门店的伙伴(员工)确实存在营运操作上的违规行为。两家涉事门店已闭店进行调查与整改。内地所有星巴克门店立即启动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情况的全面自查。

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旧料剩得多,店员会直接篡改保质期;未戴工作帽、加工区物品摆放零乱、消毒记录不全。这些被媒体和市监部门揭发的问题,在餐饮行业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存在的远比曝光的广泛和严重得多。该事件之所以成为新闻头条,原因还在于它是星巴克,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品牌地位的企业,因此对业界还是有短期的刺激作用。

只是刺激的剂量有多大,药效有多久是难以高估的。首先,食品保质期管理与操作规范,应该是大型餐饮企业的起码底线和常识,更别说跨国企业。如此经不起卧底曝光,可见操作标准的执行长期以来是缺乏硬约束的。厨房存在暗箱操作和标准失效的情况。如果最关键环节都出现了监督缺位的情况,甚至是上面授意和默认下面的操作。那将会是一种行业危机,因为无底线行为既是对某地某时段消费者健康安全的冲击,更深远的是舆论对整个企业和行业的整体颠覆和质疑。

星巴克在声誉上受到冲击,并不会带来其竞争对手的反向崛起,相反,公众会连带联想与降低对所有同类企业的理解。信任的退化,短期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公众会自动降低价值预期:星巴克都这样,对其他品牌就不要强求了。国内新兴企业也就顺势找到了“方法和套路”,成本更低,“效益”更高之举就会应运而生。如此,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与彰显将变得更加艰难,劣币驱逐良币。谁还坚持高品质、全透明和规范化的标杆,成本将会非常高。因为它需要分出很大的资源持续去自我验证、表达与实践这种本该是行业底线的东西。

星巴克事件对政府监管部门来说,也是一种难题。毕竟作为一家规范的跨国企业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广大三无场所、山寨企业如何监督到位?市场监管的对象不计其数,总不可能让市监局的公务员队伍每天到餐馆去上班。即使给成千上万的餐饮厨房安装摄像头,连线到监管当局,海量信息依然存在会漏看和判断的问题。

星巴克曝光的问题,就如此前五星级酒店不换床单、用马桶清洁剂刷杯子是如出一辙的。市监局不可能自己去装摄像头监控,所以类似事件再次凸显出第三方、媒体和民间群体监督存在意义。让市场力量参与互相验证,培育更多的检测机构,才能推动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依靠企业自律本身没有百分之百可靠性,鼓励监督力量广泛参与,始终是市场健康运行的长远之道。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