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新闻 >

浙江安吉新闻「安吉新闻天略」

来源:   2024-02-21 16:16:50


西苕溪流经塘浦,给塘浦人民送来一个得天独厚的礼物—河宽水深面积大的港湾。从此塘浦成了西苕溪上的一个水上驿站。孝丰南乡、西乡的竹、木、柴、炭等山货都经塘浦港中转,使之成为孝丰出北门的一个重镇。但与此同时,西苕溪也给生活在塘浦这个地方的人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更给塘浦人留下了许多悲惨的往事,而这一切都和桥有关系。桥成为塘浦几代人心中的一个梦想,由于种种原因,却都变为遗憾。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听说康山的春笋明天不再看管,可以随便挖了。这对于无山无竹的塘浦人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我和二哥找出珍藏半年多的挖笋小锄头。这天晚上下起了雨,俗话说雨后春笋,睡在床上听着雨打瓦片的声音,别说有多开心了。第二天天蒙蒙亮,我就和二哥赶到摆渡口,此时已来了不少人。左等右等船就是不来,心中好生着急。有人说“还不是康山人小气,怕我们把笋挖光,故意不撑船过来”,也有人说“一定是康山人把船藏起来了”,但也有人说“船是公家的,这么大的船能藏哪里去”!等着,等着,天大亮了,举目望去,对岸连船的影子都没有。无奈只好自认运气不好,败兴而归。中午时分传来消息说,昨晚最后一个过渡客是冒失鬼,一上岸把篙子一插就走了。晚上河里发大水把船冲走了。康山村派了四个人沿河寻找,结果在梅园渡才找着。

原来这里过河的人很多,天黑了,甚至半夜里也有人过河。辛苦一天的摆渡工早就休息了,要过河的话只能自己撑。再说孝丰县的地形像只簸箕,三边高,一边低,塘浦就是簸箕口,上面一下雨,水马上流到塘浦,河里就涨水。因此这里一年洪水三五次,发大水是常事,渡船冲走应该是意料中的事。

1957年,经过安孝两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乌象大坝。1958年以后,随着煤矿、化肥厂的相继投产,交通运输日渐繁忙。水利部门在巨石彻成的大坝上浇上了混凝土,并在坝体中间位置的泄流槽上铺上了十根巨型钢管作桥梁。这样人,汽车及其它人力车都可以从坝上过。一时间大大减轻了摆渡船的负担,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事。

下游田里要水,这里就把泄流槽关闸,水就溢坝而流,久而久之,坝上长出了厚厚的青苔,滑得很,就因为这,摔倒的人不计其数,还发生过命案。七十年代末,三庄村两位中年妇女到康山去卖菜,正准备过坝,来了一位推独轮车的东滨人,一看是熟人,便说;“这里很滑,我反正是空车,坐车过去”。两人高高兴兴坐上车,走到钢管上,不料轮胎一滑,车一折,坐在车下首的妇女连菜带人跌入泄水槽中,槽中的水流太急了,一眨眼人被冲到坝下,一会儿人就不见了。从此老年人、体弱的人看到坝上有水就摆渡。再就是每当坝上发大水,水漫过人的膝盖时,拉双轮车和推独轮车的人心生恐惧不敢过坝。还有冬天和初春季节,塘浦和东滨的人有个习惯,趁着农闲到河那边的山上拾柴,坝上有水时,只能脱掉鞋子,卷起裤脚,涉水过河,河水冰冷刺骨,那滋味……。放毛竹排的季节,当双轮车、独轮车遇到长龙似的毛竹排从坝上连绵而过时,只能退避三舍,改坐摆渡船。车过渡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上船时,得把车卸开,将轮胎和车架分开搬上船;下船时,再将轮胎和车架搬下,折腾够呛,如果车上有货或是拾柴回来,更加遭罪。

大概1965年夏天,河里正发大水,水已平洋埂,很多人聚在凉亭里看大水,此时有三个平湖方向的煤矿工人探亲回来,看看没有摆渡船心里很着急,其中有一个年轻人说自己矿上有事,要马上过河。村里人劝他;“这里的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明天水小了过去,耽误一天不要紧”,并告诉他山水和平湖的水不同,水急浪高且特别冷。他说他会踩水,再大的水也不怕。便跳入河中,还没二丈路,两个浪头,人就不见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没了,痛哉!

无独有偶,八十年代初,河里又淹死人了。据潘氏兄弟玉贤说,那年春天发大水,水平洋埂。从煤矿卖菜回来的人很急,挤在渡船上,因水太大,船本不想走,经不住乘客的苦苦央求,船上特配备了两个撑篙手,外加一个扒水员。船行至梅园附近栗子树旁边洋埂时,撞了一下,因惯性船上所有人往船头拥,船尾高高翘起,一个大浪,船翻了。正在捕虾的潘氏兄弟赶忙救人,看到水里像头发一样的东西一把拽住往上一拎,是个女人,得救了,她叫阿珍,还健在。很多落水的人都被陆续赶来的人救起来了,还有四人,一个中年妇女、一个小姑娘、一个丰城老人和康山孕妇被洪水卷走了,永远走了。

事发后,县委县政府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马上批准了建桥报告。1985年,第一座乌象坝大桥终于建成了。

大桥通车后的一个星期天,我来到大桥上,摸着桥的栏杆,来来回回走了四趟,最后在林元基老师书写的“乌象大桥”四个醒目的大字旁,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许多往事,涌上心头。多少年了,几代人的诉求,朝思暮想的大桥终于建成了,就屹立在我的面前,因为有了这座桥,从此,南来北往的人再也不用遭罪了。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涂长根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