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泉州市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赞 “泉州祭十班习俗”入选省级非遗」

来源:   2023-05-31 12:16:52

海都全媒体记者 董加固

实习生 王炜焕 通讯员 汪茹芸 文/图

9月23日,“泉州祭十班习俗”省级非遗项目揭牌仪式,在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的岩山公园举行。


活动现场,婉转悠扬的南音说唱《琯头抗倭》,由泉州布袋木偶戏演员吟诵的现代诗歌《十班公妈颂歌》将氛围推向了高潮。来自万安街道、城东街道及华大街道的10个社区居民自发集聚在一起,共同缅怀抗倭先烈。



一场惨烈的抗倭战斗


记者了解到,“祭十班”是明代开始流传于洛江本地区的民间信俗,是泉州东门外一个有名的民间信仰活动,至今已有463年。透过400多年前的历史烟云,我们似乎看到了泉州东门外琯头古战场上的烽火硝烟,看到了那一个个与倭寇拼搏的英勇身影。


据《泉州府志》的“纪兵”记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复寇泉州、安平、同安等,反复入侵,焚烧民居,也被军民拒退,后众倭寇移居南嶴,双方焚拒达一年。同年八月廿八日,在古福泉大路(泉州琯头路段)附近,一群活动其间、或耕作、或商贩、或上集、或返家等男女及当地许多老少村民,见倭寇入侵,先急忙逃入琯头村东之小山的芒草丛中逃避,本来大队倭寇已通过,后队的倭寇听到芒草丛中有狗叫声,便回马提刀杀进芒草丛中,见里面藏有众多男女,即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掠杀,周边十个村落的民众,闻声立即拿起锄头砍刀等,与尚未被杀的避难者一齐杀向倭寇,协力进行自卫还击,一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此战令倭寇大丧其胆;倭寇在泉州的别处敢多次进行反复烧杀,但在古泉州东门外至桥南一带,再也不敢来犯。故,明代爱国学者顾炎武曾在《日知录》里赞道:“晋江沿海乡村,士民惯战,海贼畏之,不敢擅犯”,洛阳江南岸也由此得到了稍许安宁。


然而,这一天的战斗十分惨烈,与入侵倭寇战死和被入侵倭寇杀害的男女老少上百人。这些死难者,除了可辩认的外,凡难于辩认者,都在遇难之处(琯头),被同葬于以一古井为主的大穴之中。正如史书所记载的“嘉靖末,天地暗,八月底,生悲案。百多逢难者,共穴相伴”,以此让牺牲乡亲的魂灵得到安息。


后来,村民们自发地在公墓之上,建了一个九尺见方的小庙,以供奉抗倭死难者的英灵。由于明代的乡兵是以村为“班”组成的编制,因此,当年琯头十个村庄民众抗倭死难者的英灵也被尊称为“十班公妈”,这座小庙也被称为“十班公妈”墓庙。近年,因开发建设需要,“十班公妈”墓庙,被迁至洛江区桥南社区的“岩仔山”上重建。四百多年来,“卫乡御倭”的“十班公妈”,已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圣。


“十班公妈”庙,以及抗倭英烈纪念碑


一块慰英灵的习俗碑记


“十班公妈”庙的斜对面,有一座抗倭英烈纪念碑。纪念碑的旁边,是一块2018年农历八月新立的“城东(洛江)祭十班习俗碑记”,这块碑记除了记载那段难忘的十班英烈抗倭史迹外,也提示了“祭十班公妈习俗”的由来。


记者通过碑记得知,“祭十班”即祭十班公妈,始于1560年,为古泉州城东一带民众之祭祖活动。1559年八月廿八,发生十班英烈御侮之壮举。翌年,十班公妈落难日,泉州府衙派员主持公祭,凭吊英灵,气氛肃穆,幽明均感。尔后易由10个古村落轮值主祭,是以习定而俗成矣。朝更代迭,沧海桑田,该习俗历经四百六十载,世代传承,经年不辍,由习俗而为信俗也。为旌伟绩,慰英灵,励后人,扬国威,特勒石于兹,以作永记。


是的,为了纪念抗倭卫乡的死难英灵,从十班抗倭的第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八月廿八“十班公妈”罹难日,无论晨昏或晌午,“十班公妈”庙前总晃动着村民上香祭拜的身影,神情极其真挚感人。这种村民们自发公祭“十班公妈”的礼仪,传承至今已四百多年,如今已深入到泉州丰泽区、洛江区、台商投资区民众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的一种民间习俗,甚至上升为一种民间信仰。


“泉州祭十班习俗”活动 资料图


“泉州祭十班习俗”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海清告诉记者,这一天,远远近近的“十班”民众,每家每户都要备办最丰盛的菜肴,端到“十班公妈”墓庙前,祭祀者执香肃立,虔诚而恭敬地祭拜面前的“十班公妈”神灵。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后来,泉州东门外琯头十个古村落还按照当时各村农副产业的特色,轮值主祭“十班公妈”。今天城东、万安一带仍然流传着一首轮值主祭谣:“杀猪一,蟳仔二,挑鸡三,屈头四,绝种五,水蛙六,山草七,蚝仔八,蛏仔九,饭店十”。


“泉州祭十班习俗”活动 资料图


“泉州祭十班习俗”活动 资料图


因为每个村落主营的农副产业不一样,就有了不同的指代称呼。如杀猪一,指浔美何氏,古代以杀猪为营生;蟳仔二,指庄任庄氏,古代以捕蟳养蟳为营生。其他也是如此,挑鸡三,指琯头庄氏;屈头四,指古蓝村(今址翡翠山庄);绝种五,指古楼村(今丰泽群生水库边山间),这两个村落如今已废;水蛙六,指今乌屿盘光桥头亭边见边;山草七,指西福(包含城东、南埔、法花美)等村落的魏氏;蚝仔八,指乌屿董氏;蛏仔九,指杏宅(包含下窗、东园、村院、后埭)等村落的郭氏;饭店十,指桥南刘氏。


主祭谣的流传,也许是为了轮值,也许是为了提醒,但,它更昭示了十班村民对这一历史的重视和铭记,对十班英烈的缅怀和敬重!


醇醴香茗 肴馔荤辛 隆重堂皇


相传祭祀的仪式十分隆重,据赖瑞禹在《泉州“祭十班公妈”习俗考》一文中描述:“是日英灵庙前,热闹非凡,鼓乐喧天,筵桌层层叠叠,全猪羊鹅鸡大牲形态各异,糕粽龟大粿色彩纷呈,鞭炮轰天震地,焚香化纸烟雾缭绕,连台好戏大演地方戏曲,走江湖的耍魔术杂技,卖艺舞拳弄棒,难以尽述。据说,有一年杏宅村有户富人家聘请高手杀五兽,选用各色果蔬作辅料,雕成造型逼真、最富特色、极为美观的‘百鸟朝凤’的筵桌。一时传为佳话,名扬泉州东门外。”


会聚十班公妈庙 庄严虔诚


缅怀先祖 泉州东门外十班


一个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


正是村民们这种祭拜先烈的自发意识,使得“祭十班公妈”的习俗历经463年而没有失传。


近年来,“祭十班”不仅作为乡土历史教材,而且此习俗经过世代传承,更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2007年,“祭十班”习俗获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泉州祭十班习俗”获评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祭十班”习俗经过世代传承,更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记者了解到,“祭十班”习俗所在地先后被评为洛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以十班抗倭为主题的现代歌曲《十班抗倭颂》和南音说唱《琯头抗倭》在公益性活动节庆日、非遗日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助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


“这次‘泉州祭十班习俗’成功获评省级非遗项目,我感到非常地高兴。我们会以此为契机,传承弘扬好本地爱国主义精神,将本地文化传扬得更高更远。”“泉州祭十班习俗”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海清表示。



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编辑:陈悦瑶

实习生:赖姝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