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地产 >

离北京城区最近的大集「北京郊区赶大集」

来源:   2023-04-06 18:16:05

新京报讯(记者 景啸尘)从北京市中心出发,开车沿G104一直向南,出六环继续向大兴区青云店镇方向,镇政府的北侧就是青云店大集的所在地了。逢农历二、七为大集,四、九为小集,俗话说十天四集,就是十天里能逛四回,这在京郊的大集里算是少见的。又因为青云店大集相较于其他的大集来说算是离北京市区最近的,而且交通方便,场地又大,占地约200亩,交易品种多,所以不少人都选择到青云店大集购买农家自产自销的新鲜果蔬。这里浓浓的乡土气息,让有点年纪的人感觉仿佛回到几十年前,热闹的场景是那么亲切。

青云店大集。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果蔬多自产自销

大集真是不小,有菜蔬瓜果、农副产品、日用品等几大类。赶集的买家大多都是来自北京、河北等地,周围的村民就占了差不多一半。来这里卖东西的不仅仅是京郊的农民,还有很多是来自河北廊坊甚至天津等地的农民,一个小电动车或者小货车上的货品便是这一天的营生。

“白菜便宜卖喽”“黄瓜八毛!”“庞各庄西瓜两块五一斤!”……摊主们的吆喝声吸引着买家的注意,他们大多卖的是自家种的菜。

卖白菜的李玉梅正在跟客人聊着天:“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这句话是她在大集上常说的。“您这菜上化肥吗?”这是客人除了问价之外常要问的。“哪有农药啊,我们自家种的菜,吃不了拿出来卖点”,李玉梅一脸真诚地回答。称了菜,她拿出一个皱巴巴的小塑料袋给客人装上,一看这塑料袋也是家里平时攒下来的。自家的菜拿出来换点钱,是一种节约过日子的心态,几块钱的小买卖,让双方都获得了快乐。

粽子叶上市。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买家图的是新鲜

大集熙来攘往,叫卖声,讨价声,还价声,人声鼎沸,再伴着几声狗叫或者是母鸡咕咕叫,俨然一首动听的农村集市交响曲。离端午节不远了,韩宝民的车前围满了人,粽子叶被他一袋袋装好整齐地摆在车上,原本明码标价卖6块钱一斤,但是禁不住周围的客人讲价,“行行行,五块五块,都是老熟人了”,韩宝民痛快地说。正在挑粽子叶的王艳告诉记者:“这粽子还是要自己在家包才好吃,放点大枣,又甜又干净”,韩宝民劝她多买点,她哈哈一笑,“我才不买那么多,下个集再来买不就得了,反正你回回都在”。

71岁的李根摆摊卖莲藕。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旁边卖莲藕的李根正悠闲地喝着茶,他是安徽人,今年71岁了,记者走到他的摊位前,还没等问价钱,“ 2块钱一斤,我这个拿到超市就能卖5块钱,都是自己种的”。 原来他来北京有二十多年了,就住在青云店附近,自己承包了池塘。挑莲藕的客人告诉记者:“这个莲藕还是细点的好吃,细的嫩”,记者买了3根,只花了6块钱。李根说:“每次出摊之前我都把莲藕洗干净,怕客人麻烦”。正是因为他的细心,一上午一平板车的莲藕没剩几根了。买了满满一小推车东西的李琳也挑了几根莲藕准备回家涮火锅,她告诉记者:“我就住在这附近,每次大集都来,买点菜什么的,就是图个新鲜”。

沙子营的葱。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沙子营的葱好吃

沙子营村是青云店镇下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的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规模种葱,而沙子营村的葱好吃,十里八乡都知道。所以青云店大集上有不少都是卖葱的村民。今年50岁的李玉琴正坐在自己的小三轮上吃着煎饼,车上摆着仅剩的两捆葱,“2块钱一捆”。“这是沙子营的葱吗?”路过的客人问。“没错,可好吃了,回家蘸酱吃没跑了。”

要问这沙子营的葱为什么这么好吃?李玉琴说:“沙子营的葱葱白长,所以好吃。”记者仔细看了看,果然和平时在超市看到的葱不太一样。

紫皮蒜。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不光有葱,还有紫皮蒜。正坐在自己的小货车上玩手机的赵玉彬一点也不耽误招揽生意,有客人经过的时候就大声吆喝“新上的紫蒜啊,7块钱一捆,20三捆嘞”。赵玉彬告诉来买蒜的客人:“都是自己家里种的,不好吃不要钱”。记者了解到,他从河北开车过来的,早上六点就出门了。家住宣武门的张爷爷正在仔细地挑着蒜,他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专门来赶大集。

一位满头白发正在卖花的奶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面前摆了十几盆叫不出名字小花,一看就是自己在家里种的。“我早上六点就过来了,这个大集快中午就没了,今天还剩下点花,我准备多待会再走,所有的花都是5块钱一盆”。刘平奶奶今年81岁,有集的时候就开着三蹦子过来卖花,耳朵有点背的她很喜欢跟客人聊天,有时候听不清客人说什么就自己捂着嘴笑。

81岁的卖花奶奶。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摄


历经百年仍繁盛

青云店大集据说有百年以上历史,据史料记载,青云店镇始于元,建于明,发达于清,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帝王们曾在这里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屯兵屯粮长达500年之久。它经历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与昌盛,这也奠定了如今青云店大集在北京的地位。

大集到中午就陆续散了,摊主们也都各自回家准备两天后大集上要卖的东西。而游客们大都提着东西、拉着小推车往车站走,开车来的则把买的东西塞满了后备厢。历经岁月流逝,如今,青云店大集依旧延续着强大的生命力。

新京报记者 景啸尘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京报乡村”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