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守正创新推动中医经络健康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1-06-11 08:40:47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中医经络存在添新证据,科研人员首次清晰观察到沿人体经络穴位迁移的连续荧光线。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特别是针灸的临床实践。

其实,经络显影示踪并不是首次,20世纪许多研究者就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声、光、电、磁、热、同位素和肌电特性等)进行研究。早在1987年,就有中国学者发表了用同位素示踪法显示经络循行的初步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成果都未能证明显影通道具有生理功能,未能寻找到经络和穴位独特的生物物理特征。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中医经络的研究应该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只有从临床实践出发,注重其功能和疗效,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首先,临床是守正之本。经络学说对于中医针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针灸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研究中医针灸,必须从临床出发。换言之,离开“临床”和“功能”,针灸研究就脱离了实际。

以经络腧穴为例,如果只是看平面经络图,就容易简单地认为经穴是两线交叉的点,穴位是平面图形,即2D。事实则不然,每个经穴深度不同,并非平面的点,而是有一定深度的三维立体空间,即3D。而当我们把时间概念引入,穴位就成为具有四维动态时空的4D穴区。

此外,活体穴位4D的位置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出现动态的差异。比如,今天穴位下有结节或索条状的硬块,明天可能就会随着治疗变小或消失。因此,对于临床取穴来说,首先要“揣”穴,用手揣查到4D穴区最敏感点,而后进针,则效果较好,就算偏离教科书规定位置的上、下、左、右少许,却是临床上真正起效的穴位所在。

当今业内有些人急功近利,不愿花大气力打好守正根基,而是追逐时髦的疗法和新奇的穴位,恨不得学习几天后,就能实现“弯道超车”,马上成为名医。有些无知无畏和善于所谓创新的“新发明者”,并不懂经络腧穴具有四维动态时空性的特点,自作聪明在某个穴位周围“找”出很多“新穴”,创造出许多“新疗法”。

显而易见,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都将经不起临床的检验,无疑将被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

令人叹息的是,上述所谓的“新疗法”有时也竟让人趋之若鹜,还催生出一些市场需求。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一些所谓的 “新发明者”,并且这种“奇观”总会循环往复地出现。对于经络学说的研究而言,这些“新发明者”也不可避免地误导了后学者。

所以,笔者认为,只有打好守正的基础,才能鉴别上述穴位“泛化”乱象,识别所谓的“新疗法”和“新穴”谬论。

过去,有人把腧穴看成一个在体表上不可偏移的点。这不仅在取穴时严重束缚了医生的手脚,在实验研究上也一度把注意力全部引到组织结构的观察上去。诚然,对局部加以探讨和分析是必要的,但更重要还是对腧穴本态的了解。《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有言:“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这里明确指出,腧穴是一个机能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解剖部位。

研究经验表明,不懂得中医针灸临床之守正,偏要在解剖组织结构中找“物”的研究,是经络研究的一条“死胡同”。

其次,创新不可走样。今年4月9日驾鹤西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张缙教授曾是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名誉院长。他生前为学院校训题词:“传承宜尊重古,发展应遵宗,创新不走样,用洋是为中。”

传承应怀有尊重敬畏古贤之心,发展和创新应遵宗而不可走样。在经络研究上,要“经络化”的遵宗研究,而不是走了样的“化经络”研究。张缙教授所说的“经络化”,是指所研究的结果要融合于中医经络学之中,使经络学更丰富,有更大的发展;而“化经络”则是指所研究的结果把经络支离了,丰富了现代学科而肢解了中医经络体系。我们的创新绝不能以自己的解体牺牲为代价,相反,我们的发展和研究要使经络学说更充实、更完善、更具有科学性。

“用洋是为中”,意指现代化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也应尽量主动地使用。张缙教授一贯强调在经络研究中贯彻“洋为中用”方针,用现代手段去研究,但不要忙于下结论;把获得的准确信息经过中医学理念的整合,与现代科学接轨。同时也要形成自己的术语体系,再返回到中医临床实践中去验证,最后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吴滨江,系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