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 百年南电谱写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21-04-27 16:39:40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和国资委联合举办的“百年党旗红 国企新征程”暨“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拥有111年历史的大唐南京发电厂,探寻百年老厂焕发新生机、开启新征程的红色密码。

作为我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大唐南京发电厂111年薪火相传,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为南京解放、中国电力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克服重重困难,进行异地搬迁新建,在建设集团公司首个“火电示范电厂工程”、创建“鲁班奖”、“超低排放”改造、“智慧电厂”建设等方面一马当先,二期燃机和新能源项目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阔步前行。

“百年来,我们走过了一条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之路。”大唐江苏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展学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转型发展 全面建设绿色环保发电企业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降低污染和节能降耗已经成为电力行业的一大难题。大唐南京发电厂勇于探索,大力推进环保电厂建设,在实施超低排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首批绿色电力的探索者与实践者,建成我国首个“城市环保示范电厂”。

2009年7月,大唐南京发电厂实施“上大压小、搬迁扩建”工程。为确保环保设施的投用率达到100%,该厂在同类型机组中第一个取消了脱硫旁路烟道建设,真正实现了脱硫设施与主机同步调试和运行。

与此同时,该厂投入到液氨改尿素系统和污泥掺烧项目中,消除了厂内唯一国家级重大危险源——液氨,也通过掺烧实现污泥“无害化、稳定化、资源化、绿色化”,有力地解决了城市污泥处置难题。

2013年以来,随着“史上最严”排放标准和“大气十条”等的出台。该厂率先探索实施国际最新的超低排放技术,并果断实施改造。2014年4月,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调研工作迅速启动,一般情况下需要四个月才能完成的超低排放改造,电厂利用2号机组大修的契机,同步实施改造工程,仅仅用了两个月,就成功实现了“让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的重要转型,建成大唐集团第一家和江苏省首批“超低排放”电厂。

为了避免扬尘污染,大唐南京发电厂将煤粉存储在封闭的圆形煤场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此外,为响应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等要求,大唐南京发电厂先期开展了“废水零排放”项目。改造完成之后,可将处理后的脱硫废水通过喷洒系统喷洒到底渣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废水复用率,实现全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杜绝电厂外排废水情况的发生,全面建设绿色环保型发电企业。大唐南京发电厂码头被评为2020年度江苏省三星级绿色港口,也是南京市唯一一家申报成功的发电企业。

大唐南京发电厂的自建码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摄

“用清洁高效的电力能源支撑着电网运行,机组投产以来累计完成发电量704亿千瓦时,完成利润总额25.9亿元,上交利润10.5亿元,上缴税费14.2亿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唐南京发电厂厂长王丙化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与时俱进 探索“智慧电厂”建设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更迭升级,大唐南京发电厂在科技探索和技术革新的发展浪潮中始终保持前列。

大唐南京发电厂始终注重发挥数字智慧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紧盯5G、工业互联网等最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致力于打通传统电力生产与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最新技术的融合,形成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应用高清数字摄像机、AI摄像机、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巡检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巡检、智能监控和远程操控,切实破解困扰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有效提升安全管控能力和生产经济效益。

不仅如此,该厂还率先在电力行业系统完成燃煤“智慧电厂”1.0版建设,在提升设备工效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其中锅炉效率上升了0.5%,降低煤耗1.5克/千瓦时,年节约标煤近1万吨。相关课题获电力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申报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项。2018年,获评 “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单位”,成为国内首家完成“智慧电厂”建设的燃煤发电厂,并在探索实践“智慧电厂”2.0版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而今,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这座中国大唐集团旗下历史最悠久的火力发电企业,正以二次创业的勇气担当,以创新的精神、变革的手段、奋进的姿态,开启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国资国企、能源电力行业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大唐南京发电厂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目标,以二期燃机国家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和大唐南京龙潭农光互补项目作为二次创业的新起点,提升机组调峰能力,助力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用低碳绿色、创新驱动的清洁能源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华丽乐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