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聚焦 >

用脚步丈量古城——《走读广东古城》背后的故事 | 南国书香节

来源:   2023-03-05 18:16:21

8月20日下午,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南方日报出版社主办的“广东11座明清卫所城背后的故事——《走读广东古城》新书分享会”在广州楠枫书院举行,并在线上平台同步直播。

南方都市报资深记者周佩文、南方都市报资深编辑刘晨以及N视频记者马青、阮增豪、陈艺丹,代表“走读古城”主创团队,围绕走读广东11座明清卫所城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了精彩的对话。

把古城历史变成一部活泼有趣的旅游读本

据《明史》记载,自洪武年间,为加强海防、防御倭寇,明政府在广东沿海要害处大量兴建卫所,被称作“南海长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这些卫所城或成为商业重镇,或聚成村落,一直发展延续至今。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卫所城使岭南文化的区域面貌显得多姿多彩。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古城除了有遗风余韵可供我们回味之外,它们更是文化更新的缩影,反映出历史的巨变,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走读广东古城》系列报道针对这些沿海卫所城,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既对广东沿海卫所城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语言文字、饮食习惯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又对遗址的活化利用、文旅开发作了生动呈现,将古城与新媒体创新地融合在一起。

谈及走读古城的视频制作,陈艺丹介绍,团队根据每座古城所保留的特色进行创作,每一期视频都体现着大家对古城的理解。“一座古城至今为止都是活的,人们在不同时代采取不同方式记录、保存和发展,我们是以视频的方式把古城的故事延续下去。”

然而,拍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主创团队中唯一一位走遍了广东11座明清卫所城的成员,阮增豪分享道,走读靖海所城时甚至没有路,是当地的向导村民们提前去开路,最终艰难地完成拍摄。“我们这个系列报道最重要的意义,是想让大家对卫所古城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刘晨说。

除了拍摄视频,团队还通过直播的方式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走读古城。由于现场直播的高流畅度要求,制作团队在直播时需一镜到底,不能出现卡顿。因此,团队首日直播时精益求精,只为给观众呈现良好的视听效果。

传递“守城人”的火炬

“走过这么多所城,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城里边的人。一座古城能够活着,跟守城的人密不可分。”最令周佩文印象深刻的守城人是乐民所城的一位阿婆。这位阿婆年事已高,尽管手拄拐杖、步履蹒跚,也依然坚持为制作团队做向导。在这个老人的院子里,存放着一百多块城墙砖。墙砖已成文物,但阿婆说,只要能重新垒起城墙,她就把拾来的所有墙砖一并捐出。制作团队了解到,阿婆的孩子们全部移居到了湛江城区,只有她一个人还留在乡下,默默守护这座古城。

除了乐民所城的阿婆,还有许多守城人坚守在自己的“城堡”,他们大多是当年建城军户的后人。踩过城里的每一块青石板,守城人们对古城的典故如数家珍,俨然是一本本行走的“古城活字典”。

除了积极对外宣扬古城历史文化之外,这些后人还会自发地对内保护自己的家乡。譬如在茂名神电卫城的城墙被拆除70多年后,时任电城镇中心小学校长的张永忠,动员电城居民把家里多余的城砖贡献出来,砌成两根石柱,矗立在学校的操场上,让孩子们记住神电卫城的历史。

然而,光靠守城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古老的所城仍面临着严峻的保护与开发难题。靖海所城的村长在采访中表示,因为保护不到位,城墙土在短短十几年间已经流失了七八十厘米。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走读古城很有意义,走读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古城的过程。我们不是旅客,不仅是要看哪个地方好玩,更要认识它的价值,知道哪些东西没有保护好,然后把保护付诸行动,让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存之地。”

走读古城团队通过镜头、图片和文字,使世人的眼光再次聚集到古城上,将它的美丽和伤口一一展现。走读古城系列不但引起了有关部门对古城的重视,加速了个别古城保护和修缮的步伐,同时也为以后古城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把守城人的火炬传递下去。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应子珺

【图片】主办方提供

【作者】 黄楚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