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楼市快递 >

汉阳的故事「蔡甸齐联村城中村改造」

来源:   2023-03-29 18:16:56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最大的水库移民工程。2014年12月,中线、东线一期工程如期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善、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

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有人坚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人离开,带着故土之恋和家国梦想继续拼搏奋斗……无论身在何处,18.2万移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牵挂——汉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累计外迁移民7万多人。十堰市郧县柳陂镇4个村425户1748人举家移民到了武汉城郊的汉南区湘口街。远离故土的他们,生活还好么?新家园里发生了哪些值得记录的故事?

01

从“大桥村”

到“汉江村”

涂德利的诗集册

“驻足汉江边,挥泪离故土。心虽无怨独自愁,更惜亲和友。搬迁乃国策,岂可任自由。他乡也是兴业处,人勤天当酬……”

翻开这个封皮已经发黄的笔记本,涂德利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天,他成为了武汉人,那是2010年9月26日,55岁的涂德利从郧县大桥村移民到了武汉汉南,新家园有个特别的名字——“汉江村”。老涂说,在心里,自己永远都是汉江人。

因为当过村干部,老涂是第一批搬家的人。汉南这个移民安置点,他前前后后来看过好几趟。可真到搬家时,那份失落和忐忑像虫子一样总在心里咬噬。

除了随身衣物,老涂只带了一件东西,老伴还没完工的一幅十字绣。这件作品老伴绣了很久,画面中,旭日东升,大江奔涌向前,两岸青山叠翠,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渔民的小船正奋楫扬帆……

涂德利与妻子黄立荣

挂在涂德利家中的十字绣《江山如画》

妻子黄立荣告诉记者,这幅十字绣名叫《江山如画》,在他们还没搬迁之前就买回来了,在郧阳绣了三分之二,到武汉后绣了三分之一,完工后就装裱起来挂在客厅里。涂德利说,他们对汉江水有着浓厚的情感,看到这幅画便会想起家乡的模样。

在故土难离的思绪中,新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规划一新的汉江村,建了一个极具郧阳特色的大戏台。

走进汉江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具特色的乡村大戏台,舞台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汉江舞台展风姿 ,郧阳民俗待传承”。涂德利告诉记者,这是他提笔写的对联,初衷是想发扬郧阳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这是湘口街上最好的一个舞台。踩船、猪八戒背媳妇、打腰鼓、蚌壳舞、骑毛驴,我是老骑毛驴的……附近双塔社区、湘口的,都跑来看,都来!”

在外人看来,这个大戏台是汉江村和周边村落最大的不同,但在村民眼里,村子里那些用十堰地名命名的小路,做成雕塑立在路边的水车、米碓,还有随处能听见的乡音都在无声诉说着,他们的故乡在500公里外的郧阳。

02

有些改变

不得不适应

“在郧阳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餐米饭,以面食为主,在这边一天吃三顿米饭。”涂得利说。

有些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已经烙进了血脉里,再也抹不去。

“我们起得早,四五点就起来到地里干活,八九点就回来了,和这边不一样。”对于几点起床干活,王强至今还没有与当地合拍:“这边的人,起来先吃早饭,再到地里都八九点钟了,十一二点再回来。”

但有些改变却不得不适应。

与山区郧阳不同,汉南因地处江汉平原,农业生产以种菜和水产养殖为主,人均2亩地怎么用?种什么?养什么?刚搬来时,村里人挺茫然。村集体曾经牵头将大部分田地流转给了一家农业合作社种菜,但合同还没到期,企业垮了。村集体有个2000平米的厂房,当年规划时希望能够引进小型加工厂,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可过程一波三折。

村两委委员仵辉丽那时候刚从广东打工回来,对这个过程印象深刻:

“最开始我们引进的就是一个汽车打磨零部件为主的,叫保鑫利,但打磨件本身也就是个小件,挣不了多少钱;后来的苏泊尔手柄,也是通过各种渠道引进来的,因为村里没什么年轻人做这个,老年人手脚又慢,后来也没搞了。”

因为一时无法适应,不少移民甚至转而回到郧阳租房生活。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天时,总会想起夏天老家门前几千亩的湖水清澈底,秋天屋后山上数百棵柑橘丰收一片……涂德利也曾通过写诗化解迷茫。

“西移东迁五年整,根未生定业难兴。新家虽然无限好,还有思乡一片心。这是2015年写的。”

也有很快就找到发展方向的人,他们成为大家眼中的英雄。“王强是移民下来融入得最成功的一个。”涂德利说,“他的社交范围、业务范围都是本地人,他融入得很好。”

43岁的王强,个头不高,身材壮实,因为总在外头跑车,约他采访,是件挺不容易的事。这天见面约在10点,一大早王强还跑了一趟仙桃,进账1000块。

“因为我一年基本上300天在外面。今天我早上5点多起来了,我就跑到仙桃,那边有几十万斤鱼要出,有花鲢,有草鱼,有白鲢,有喜头,就那个鲫鱼,基于现在在我们武汉的价格,上了6两的话能达到10块。”

在十堰时,王强的工作是将东风的大卡车送到全国各地。移民后,原来的工作没法干了,不过,见多识广的他很快发现了汉江村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是省会城市,有水产优势。我们这个位置是个特种生态养殖场。从这里一直到武湖、洪湖,到荆州、仙桃、天门全是养鱼的。”

王强联合几位乡亲合伙养起了鳝鱼,挖到了第一桶金。“我们是整个湘口街第一批把鳝鱼拖到上海去卖的人,我带的队,价格上一斤将近贵10块。我们直接把它拉到上海浦东的水产市场,一车按1万斤算,相当于比他们多卖10万块钱。”

几年摸索下来,他找到了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模式:水产运输 批发。“5月份到6月份这两个月,我们从广东拖鱼苗回来,一个月可以拖15趟。”

10年,王强换了3辆货车,一辆比一辆大。不知不觉,王强早已和周边四里八乡的村民打成了一片。代婵,就是经他介绍成为嫁到移民村的第一个本地媳妇。刚开始,代婵有点担心,村里人讲的都是郧阳话,她听不懂,觉得自己这本地人倒成了外人,可慢慢地,她发现了这里的好。代婵:“如果谁家有事,所有村里的人都一起动员,一起帮忙,凝聚力特别强。”

干净整洁的小路

03

不知不觉中

变化已发生

移民新村的日子在悄然发生改变。

2019年,武汉市以“三乡工程”为抓手,掀起了“乡村振兴”建设热潮:主干道全部被刷黑,村民的小院得到翻新、房前屋后的公共绿地做成了景观……汉江村里这一栋栋农家别墅甚至吸引了不少武汉城里人前来租住。

村内修建的特色景观

因为交通越来越便利,村民们去周边工厂务工更加方便。代婵家就是这样:

“我老公在沌口工厂里上班,我们这坐公交,两块钱能到汉南的纱帽街,四块钱就能到沌口,还是很方便的。这点比老家好,毕竟在武汉,选择更多。”

这个夏天,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新动向,厂房找到了新归属,一家生产玻璃幕墙的公司正准备签约整体承租。村两委正在动工建设一个小院,准备发展田园餐饮……

王强家更是喜事连连,大女儿读了医学院,已经和江夏卫健委签了定向工作协议;二女儿顺利考上高中,读六年级的小儿子学习也不用操心,刚评上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优秀学生。

代婵正帮着公公婆婆打理小卖部的生意,虽然已经在城区买了房,但节假日,她还是愿意带着孩子回村里住:“老人小孩在这个环境里面,那种安静的氛围和生活的节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适合的。”

和上一辈人不同的是,这些移民二代们已经完全和武汉融为一体,他们的身份证是4201开头,他们能用熟练的武汉话和小伙伴们自如交流。

涂德利的大女儿和女婿从郧阳到汉南投奔父母,在周边接了些小工程,老涂和妻子则帮忙照看2岁的外孙女,一家人又在武汉团圆了。

“我们现在居住的属于是村小区式的,村卫生、村环境,绿化、生活,很宜居。我现在回老家住不习惯了。”涂德利感慨道。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汉江村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村口的大戏台下,围满了人。年轻人下班回家,带回了新鲜事儿;老人们聚在一起散步聊天,说得还是那口地道的郧阳话;孩子们则肆意地在广场上奔跑玩耍……

路灯的光晕透过窗户,正打在客厅里那幅《江山如画》图上,光影中的这条大江仿佛也奔涌起来,一路向前。涂德利又写了新诗,正准备着念給乡亲们听:

十二生肖一轮回,人若不老岁月催。

汉水融入长江怀,都市武汉处处美。

宜居乡村添新景,农家小院炊烟起。

憧憬未来幸福路,蓝图一幅彩笔绘。



记者 | 柳芳 沈雅洁 赵文华 王宇

策划 | 洪燕 梁延

执行策划 | 刘征 柳芳 刘爽

责编 | 梁延 柳芳

制作 | 杜佳奕 杨旭宇

音乐 | 王洪远

视频 | 罗怡鹏

海报 | 孙月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