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外地产 >

“亿元”6年估值涨了一百多倍的“药店”,要上市了

来源:投中网   2022-11-04 18:07:18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投中网的6年估值涨了一百多倍的“药店”,要上市了,如果您对6年估值涨了一百多倍的“药店”,要上市了感兴趣,请往下看。

有投资人跟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2019年前后,美元创投圈还沉浸在造浪的欢愉中,认真尽调的不多,一家老股东投资人研究圆心科技之后,认为一年翻倍增长很确定,建议追投但未果,因为当时整个医药电商有几家快“不行了”,都比较悲观,于是推荐给了星界。

故事的结尾文章也写了,最后星界两轮投资占股6.51%,原因在于一是星界对互联网医疗有兴趣,二是这么确定的增长案子少见。但让人唏嘘的是,看看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的股价表现,即使这次圆心科技IPO闯关成功,后期进来的机构也很难乐观了。(投中BBking)

圆心科技再次站到IPO的跑道上。

2022年10月21日,医疗健康公司圆心科技第三次申请在港上市。一年前,该公司便已经奔跑在IPO之路上,但最终招股书两度失效。

凭借“医、患、药、险”的服务体系,圆心科技经过44个月的努力,总营收达到了166.08亿元,净亏损则为18.51亿元。这意味着,该公司月入3.77亿元,而每个月则亏了0.42亿元。

不过这里面绝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院外药房服务和药品批发服务,相当于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卖药”。

在差不多6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受到红杉中国、腾讯、启明创投等投资方青睐,完成了11轮融资,共获得超50亿元,估值也从2015年6月的1.58亿元,飙升至2021年7月的275.33亿元,涨了100多倍。

对于中国处方药院外药物交付和院外医疗服务这个千亿市场,前有已上市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头部玩家,后又有在上市路上的微医、思派健康等对手。在政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主要靠“卖药”支撑的圆心科技,无疑将会面临更多考验。

靠“卖药”月入3.77亿元

作为一家医疗健康公司,圆心科技向客户提供院外综合患者服务、供给端赋能服务及医疗产业端赋能服务。

具体来讲,该公司通过线下的圆心药房和线上的妙手医生,为患者提供处方药、保健产品及复诊等;同时,还会向第三方零售药房和药品经销商提供新特药;此外,也会向医院提供标准模块化软件和系统,帮助对方建立线上医院管理系统并进行智能医院运营;对于医药公司和保险公司,则会分别提供市场推广和保险等服务。

在超过7年的时间里,圆心科技发展得相当快。截至2022年8月31日,该公司拥有并经营314家药房,其中267家位于医院附近1公里内,81家药房为大病医保双通道药房,药房平台提供约54700个库存单位的产品。而妙手医生的每月平均用户访问量,则达到了约3490万次。

此外,该公司已与421家医院达成合作,覆盖中国26个省及90多个城市,其中超过160家为三甲医院;同时,也为159家保险公司及8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协助在超过10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管理着3290万份保单。

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说法,用2021年的收益计算,圆心科技是中国专注于处方药最大的线下线上医疗交付平台。

翻看该公司的招股书,会发现在2019年至2021年,其营收分别为23.52亿元、36.29亿元、59.38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01亿元、3.63亿元、7.57亿元。而在2022年8月,其营收为46.89亿元,净亏损则为5.3亿元。

经过44个月的努力,圆心科技的总营收达到了166.08亿元,净亏损则为18.51亿元。这意味着,该公司月入3.77亿元,而每个月则亏了0.42亿元。

细看各类服务的营收占比,会发现报告期内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均超过94%。其中,院外药房服务和药品批发服务所贡献的营收占了绝大部分,相当于该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卖药”。

值得一提的是,圆心科技的销售成本也相当高,报告期内占营收的比例没有低于89%,在2022年的前8个月就达到了43.13亿元,其中商品成本的比例是96.5%。这也导致圆心科技的毛利率逐年降低,2019年还是10.6%,到了2022年8月,则降至8%。

那么便不难理解,该公司为什么营收年年增长,但是始终没法真正赚到钱。

腾讯、红杉、启明重金押注,估值6年涨百倍

圆心科技的创立,还得追溯到创始人何涛家人的一次因病入院。

2015年,感受到“问诊就医”的不易,何涛便希望让医生和患者连接起来,提高整个就医效率。原本希望借助线上平台妙手医生来打通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最终效果并不佳。直到当年出台的政策明确规定: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

这让何涛意识到,大量的处方药物将流入市场,而院外处方药服务则有可能成为连接医患的重要纽带。

不过在当时要想售卖处方药,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通过线下药房来实现。于是,何涛便开始一边运营线上的妙手医生,一边又大力在医院附近建立线下药店。

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购药。圆心科技也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患者在就医并拿到处方后,离院时除了能直接在医院附近的圆心药房拿药,还可以在妙手医生上买药,以及向主治医生问诊、复诊等。

此后,围绕连接医患这个重心,圆心科技将智能的软件和系统卖给医院,连接到了医院和医生,同时也与医药企业和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医、患、药、险”服务体系。

在圆心科技早期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红杉中国可是帮了不少忙。

当何涛2014年底刚从健一网总经理的位置上离职,红杉中国合伙人周逵第二天就给他打了个电话。而他之所以这么被看重,凭借的正是自身十多年深耕医疗行业的经历。

2001年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后,何涛便一头扎进了互联网医疗行业。从当初深圳市三九医药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的一名经理,最终成长为健一网的总经理,不仅主导了华源大药房的互联网转型,还让健一网成为了当时的头部医药电商。

于是当何涛决定创业时,红杉中国直接拿出787.5万元支持,同时进来的还有腾讯。而在创业的前两年,周逵几乎每周六晚9点都会给何涛打电话,话题也相当广泛,不管是公司发展,亦或是时下热点。

除了创业上的建议,更重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在上市前的11轮融资中,圆心科技共获得超50亿元投资,估值也从2015年6月的1.58亿元,飙升至2021年7月的275.33亿元,相当于6年时间涨了一百多倍。

其中,红杉中国有10轮选择了入场,共花了约15.01亿元,最终拿到了该公司15.75%的股权。而腾讯也是重金押注,在7轮中共投了13.75亿元,获得了该公司19.55%的股权,成为除何涛外的第一大股东。

此外,星界资本也值得重点关注。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投资机构,在2年后便投了圆心科技2轮共4.1亿元,其中有1轮还是独家投资,最终拿到了该公司上市前6.51%股权。

资料显示,该投资机构由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公司及其他知名投资者联合发起,董事长是沈南鹏,刘强东则担任董事,在管资产超240亿元,获得了红杉资本、JD.Com、腾讯及中信银行等投资者支持,还投了泡泡玛特、叮咚买菜等公司。

千亿市场,竞争白热化

融资拿到手软后,圆心科技也加速向IPO奔去。

在F轮融资完成2个月后,圆心科技也在互联网医疗企业赴港上市的浪潮下,于2021年10月首次申请在港上市。不过前两次的努力,最终都因招股书失效而失败,如今则是其第三次申请在港上市。

当年一同申请赴港上市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中,微医、叮当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等公司的首次申请也遭遇失利,而在随后的努力中,智云健康和叮当健康成功上市,思派健康二次递表的招股书仍处于失效状态,微医则是传出将于2023年上市的消息。

这些公司背后,也早已聚集着高瓴、红杉中国、腾讯、五源资本、启明创投、复星锐正资本、TPG、软银中国资本、中金、IDG资本、经纬中国等众多知名投资者。

毕竟在政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医疗健康早已成为投资人不能错过的大蛋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于2020年的医疗健康支出总额为72306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预计2025年将达到114860亿元。其中,中国处方药院外药物交付市场和中国院外医疗服务市场,于2021年分别达到2340亿元和492亿元,预计2025年将分别达到5634亿元和2579亿元。

蛋糕虽大,但是行业竞争也激烈。除了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已上市的头部玩家,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也在发展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业务,更不用说还有同类型企业间的相互争斗。

此外,大环境的剧烈波动,再叠加自身长时间的亏损,也让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对于已上市的公司,2022年以来,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都跌超40%,京东健康也下跌超过10%,而智云健康上市3个多月跌了超40%,叮当健康则在每股12港元的发行价上下浮动。至于没有上市的公司,则还在为IPO而继续努力着。

随着第三次冲击IPO,圆心科技也传出在今年进行了裁员的消息,据《证券日报》报道,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正常的人员优化,优胜劣汰”。招股书则显示,该公司截至2022年8月31日还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7.8亿元。

该公司裁员的消息,也意味着即便融了超过50亿元,但在市场环境不好且迟迟未能成功上市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节约”过日子。

在监管层面更加精细化的当下,圆心科技营收的主要来源仍然只是靠“买药”,且对研发的投入还不到整个营收的3%,而要想让“医、患、药、险”的服务体系真正良性运转起来,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文/鲁智高,来源/投中网)


好了,关于6年估值涨了一百多倍的“药店”,要上市了就讲到这。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