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香港炒楼花「香港事件平息了吗」

来源:   2024-02-28 10:16:23

最近烂尾楼业主集体停贷这件事,一直在持续发酵,就连任泽平都开始“建议取消预售制”。

预售制无疑成了整件事的罪魁祸首,无论后期会不会取消,都应该搞清楚烂尾风险究竟是怎么来的?

“卖楼花”的预售制,根本就没抄全

预售制最早起源于香港,1994年正式引入内地。

翻开香港的地产历史,虽然房价高得离谱,摆烂现象却十分少见。反观内地,工程烂尾愈演愈烈。

同样都是期房,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虽然是照抄,却不是单纯抄答案这样简单,在预售制交易流程的节点上还另有玄机。

开发商从拿地到预售,再到购房者付首付,这就是所谓的“楼花”。到这,预售制一直在原封不动的照搬,可再往后就开始跑偏了。

“楼花”与预售制在管理机制方面有着本质差别:

预售制中的首付,直接付到了开发商的专项账户中,银行只是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

“楼花”却是直接交到律师行开设的专项账户中,然后根据工程进度给开发商支付款项。

相比之下,“楼花”的资金监管要比预售制严得多。开发商想用钱,必须通过银行、律师行、开发商三方监督配合才能完成。

而预售制只有开发商和银行,没有第三方介入,从中搞搞小动作,挪动挪动资金,购房者根本毫不知情。

更关键一点:楼花在整个预售阶段不需要付款、也不用申请贷款、更不用按揭还贷。

等到项目进入后期结算阶段,开发商向有关部门付清拿地的费用后,购房者这个时候才能拿着地契去申请贷款。

这就代表开发商因拿地、工程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并不会转嫁到购房者头上。

所以,香港开发商申请贷款一般都比较严格,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根本不敢拿地。

再来看预售制。

开发商刚拿到预售资格,购房者就能够向银行申请按揭,同时银行对开发商专项账户中的资金进行监管。

可谁又能保证银行不会和开发商串通一气呢?等同于房子还没建好,钱已经进入开发商的腰包。

“卖楼花”虽然是首付三成,却是由律师行和银行共同监管,只有在房子交付后才能办理按揭,缴纳剩余70%的房款。

也就是说,香港的烂尾风险,购房者至多只承担30%。反观内地,所有的风险几乎都抛向购房者。

预售制的本质,你可能并不了解。

再往深处挖你就会发现,购房者正在给别人还按揭,预售制实际放开了资金挪用的限制。

就像“卖楼花”一样,如果做到专款专用,三成首付足够支撑工程项目的各项费用支出。

“卖楼花”更像一种定金销售,买房支付定金用以支付卖房前期成本投入,这种方式在稀缺性商品中尤为普遍。

而预售制才是“奇葩”,房子还没建好,购房者的全部购房款就全部划入开发商账户,这压根就不是所谓的期货交易,更像是期望交易,这完全就是一笔不对等的买卖。

烂尾这件事,看似是建房子出了毛病,实际病因却是产权问题。

购房者通过预售制贷款全额支付给开发商,其中肯定包含购买土地使用权的费用,可直到交房拿证之前,购房者的土地使用权根本没有任何保障。

举个例子,一群购房者打算建房子,于是凑了一大笔钱,首先给当地土地出让金拿地,再找个建筑队建房子。

而造房子的成本投入,无论是楼花还是预售制都是缴清的(就是之前提到的首付30%),对建筑队来讲确实占了些便宜。

但这并不是重点,在这里产权关系已经混乱了,如果建筑公司拿了建筑费跑路了,虽然有损失,但土地的使用权起码还在这群购房者手里。

而预售制奇葩就奇葩在这,购房者通过贷款把钱付给了开发商,可土地使用权的保障压根就没有。

说到底,只有土地出让金是开发商自己付的,不过在开工以后转而又将它抵押给了银行。

而香港的卖楼花就没有这么复杂。

开发商自始至终都没有土地的使用权,有的只是单纯的开发权,开工后可以向银行贷款,却不能将土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

所以,一旦工程烂尾,这笔烂账就落在了开发商和银行头上,购房者和地方并没有多大影响。

工程烂尾后,地方可以将土地开发权招标给下一家开发商,但前提必须承认购房者的土地使用权。

由此不难看出,香港的“卖楼花”,我们压根就没抄全。

通过土拍,开发商得到的并不是单纯的土地开发权,而是实实在在的土地使用权,基本在一年内,开发商就能将土地出让金付清。

而香港的地价结算,大多是在项目后期结算阶段进行,前期的三成首付用于工程投资建设,后期的70%才用来支付地价。

预售制直接赋予了开发商土地使用权,通过抵押再向银行贷款。如果工程一旦烂尾,不仅债务问题难解决,土地使用权也不容易收回,只能通过不断协商解决,但违规操作和债务风险很难再重新找寻接盘侠。

而购房者在这个时候无疑就成了受害者。

许多购房者天真地以为只要大家集集资就能够顺利帮助工程完工,建安费用只是能看到的一点,巨大的债务问题才是真正的深渊。

预售制的本质实际就是让购房者还着不属于自己房子的按揭。

烂尾这场博弈,除了购房者都是赢家。

卖楼花的本质是定金交易,集资定金节省了建设费用,这点便宜对于当年香港楼市的火爆,还是可以接受的,最起码产权关系并没有模糊。

而预售制显然是个大坑,复杂的产权关系不仅有失公平,还让购房者成了冤大头。

所以,烂尾楼问题的本质并不是监管,而是产权。

预售制让地方得到出让金保障,提高了开发商回笼资金的速度,凸显了银行的交易属性,唯独把风险扔给了购房者。

房地产红利、房价上涨的时代,这种现象并不明显,可一旦经济放缓,开发商的资金链就会吃紧,烂尾风险就会相继爆发。

这可能真的应了那句老话:“该来的终究是躲不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