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即将腾飞的城市「中国新建城市」

来源:   2023-04-15 14:17:13



正文之前,不妨先思考个问题:


共同富裕目标下,究竟是选择强省会模式?还是均衡发展模式?


给出明确的答案,并不容易。但很多省份用实际行动表示,我们可以用其他渠道弥补强省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比如“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波副中心城市的建设热潮正席卷而来,或许将改变各个省份的城市格局。



1


省域副中心,并非官方划定的城市等级或标准,其主要泛指在一省范围内,综合实力较周边城市强大,经济辐射力超出了自身管辖的行政区范围,拥有独特的优势资源或产业且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一般在300公里)、未来能够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城市。


特点便一目了然:


自身实力强大(尤其是与周边城市比较)、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或产业优势、与主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早在2001年时,湖北社科院便提出“省域副中心”这一定义。其缘由在于,湖北地域上东窄西宽,省会武汉偏于东部,客观上需要在西部确立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二传手”。


如果说省份核心城市(一般是省会)是“班长”,副中心城市就相当于“副班长”,在班长管辖不到的区域发挥带动周边经济的作用。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9个省份在省级官方文件(包含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党代会报告等)明确提出了这一规划,涉及到16个城市。



其中,中部六省全部提出建设省域副中心,西部有陕西和广西两个省份,而东部仅广东1个省份。


这与东部省份普遍拥有双子星城市,高度相关。


比如广东有广州、深圳,还有东莞、佛山,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浙江有杭州、宁波,福建有福州、泉州、厦门,山东有济南、青岛。


除了厦门、东莞,其他城市均为GDP过万亿城市。而这些非省会城市,经济实力都能独当一面,甚至超过省会,“省域副中心”的名头对他们来讲,可有可无。


双星闪耀的格局,省里面自然不会再规划省域副中心。


而广东原来是有3个副中心城市的:珠海、湛江和汕头。但到了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珠海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横琴自贸区和对接澳门,副中心城市就剩下湛江和汕头。



广东建设副中心城市的意图,源于内部几个地区实力差距过大。珠三角9市一枝独秀,粤北、粤西、粤东实在跟不上火车头的脚步。



从人均GDP看,珠三角9市是其他三个地区的2倍多;从人均收入看,珠三角9市同样为其他三个地区的2倍左右。


因此,让湛江带动粤西、汕头带动粤东,至于北部,只能靠老大哥广州倾力相助了。



2


除了广东之外的8个省份,均位于中西部,其另一共同特点是“一城独大”,省会城市在省内的影响力,说一不二。



比如西安,首位度达到38.3%,27个省会中排第四位;比如武汉,首位度35.9%,排在第7位。


单一增长极的劣势在于,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市的人口、资金形成虹吸效应,使周边地市发展难上加难,从而形成负循环。


副中心城市的提出,就是打破这一循环的重要利器。


与广东同样规划两个副中心城市的省份,还有河南、湖北、湖南、广西。


湖北是最早提出这一规划,宜昌、襄阳也是最早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且一直没有改变。



武汉的地位自不必说,但其影响力更多辐射的是湖北东部地市。宜昌和襄阳两个副中心城市,就承担起辐射湖北西部地市的任务。


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区位,这一规划看起来都十分合理。


而在河南,洛阳也是较早确定的副中心城市,其仅次于郑州的经济实力,也算实至名归。


南阳,则是在最近才新加入。



南阳经济实力仅次于郑州、洛阳,常住人口更是全省第二多,区位上离郑州较远,能更好的辐射河南南部地区,这些硬条件让南阳成为副中心城市,理所应当。


如此一来,河南的城市规划层次就明朗起来:郑州辐射周边及东部地市,洛阳辐射西部地市,南阳辐射南部地市。


而山西,是唯一一个提出建设3个副中心城市的省份,北部有大同,南部有临汾和长治。


这主要是由山西的特殊地形决定的。



山西属南北狭长地形,省会太原位于正中心,其对南北的辐射力相对较弱。北部的大同,作为传统能源城市,副中心势必要给。


而在南部,临汾和长治尽管实力不强,但太行山的天然阻隔,让谁都无法影响谁,不如两个都划成副中心,各自发展。


最狠的,还是四川。


早在2018年,四川就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由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等7个城市“竞争上岗”。


当然,副中心城市并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河南,商丘和开封也都提出要建设副中心城市,一个省份4个副中心城市,实在没有必要。


若一个省份的副中心超过3个,格局势必会乱了套。



3


可以预见,这16个副中心城市,会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倾斜。


但副中心的建设,并非易事。


一是,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是否能担此重任?



在省会与副中心GDP之比上,最低的南宁也是柳州的1.49倍,而最夸张的广州,是湛江的8倍、是汕头的9倍多。



在人均收入比值上,最低的依旧是南宁,人均收入甚至不及柳州,但这也是唯一一个比值低于1的城市。收入差距最大的依旧是广州,收入是汕头和湛江的2倍多。


实力差距之大,肉眼可见。



人口吸引力上,副中心城市更是不太乐观。


与十年前相比,16个城市中仅有6个城市人口在增长,赣州、洛阳增长超过50万,柳州接近40万,而芜湖、汕头、桂林增长都不超过20万人。


此外的10个城市,人口全部出现负增长。临汾、宝鸡、岳阳、衡阳、南阳的人口,都减少超过30万人以上。


尤其是南阳,作为省内常住人口第二大市,人口持续净流出并非好事。如何把人留下来,对其建设副中心城市,是个巨大挑战。


要想留住人,就必须把产业搞上去。


第二个难点,正在于副中心城市的产业优势,太不显眼。


16个副中心城市里,多以传统能源、金属冶炼、装备制造业为主。比如大同的煤炭资源,洛阳的装备制造,柳州的汽车制造,都算是有独特产业优势的城市。


尤其是柳州,以汽车、钢铁、机械为龙头产业,已经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广西的1/4。除了螺蛳粉,五菱、东风也成为柳州的另一名片。


扎实的工业基础,让柳州成为16个副中心城市中,唯一敢和省会较量的城市,甚至不落下风。


而其他副中心城市,规划上的产业都紧跟时代潮流,智能装备、新材料、5G、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全都揽入怀中。


但真正能落地的城市,少之又少。


副中心城市建设,势必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


能不能真正起飞,就看各自的努力程度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