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主城”长线的隐忧——主城户型越做越大的背后

来源:杭州房叔   2022-09-09 08:08:02

今天,很高兴为大家分享来自杭州房叔的长线的隐忧——主城户型越做越大的背后,如果您对长线的隐忧——主城户型越做越大的背后感兴趣,请往下看。

|PART1|

如果用大事记分别定义过去三年的房产行业,那大概率会是2019年的土拍明确新房限价,2020年的三道红线,2021年的集中土拍。

这三道紧箍咒分别锁住了利润率,约束了债务和融资能力,缩小了拿地空间,勒得大量房企死的死、躺的躺;

生生死死之间转眼到2022,追求现金流和实打实保利润已然变成了房企的立命之本,这三年开发的新房自然也悄然改变;

笔者随意说几个,读者可以对比下5年、10年前,看是不是被言中:

主城区高低配小区消失了,7-11层洋房鲜有,中心楼王模式少了,画个园围一个大花园多了,会所缩小、下沉或没有了,风雨连廊也快没有了,房子变方正了没辨识度,大乔木少了大草坪配若干花境多了......

这些还则罢了,最多是住进去得房率和居住品质打折,和购房者相关度最高的,其实主城区户型越做越大,小户型占比越来越少了,这会直接影响到首付门槛、资金成本、购房人群以及板块选择;

就今年在售和将售的,非远郊100㎡以下的起步户型,数数两只手就差不多了,不算捂盘的老产品,89㎡这个数字笔者只记得听悦雅庭、泽翠居、湖悦岚湾、湖境观岚湾等寥寥几个,已经到南卧、大江东、戴村了;

95㎡-99㎡区间,勾庄运翠轩与福翠里、铁路北棠源美宸里、华丰都和轩、桃源锦翠金宸府、星桥星翠芳华府、下沙春咏风荷里、崇贤晨语汀澜里和晴翠秋时府、南卧濋玥府和枫翠岚湾、临平北咏翠芳华轩和湖沁宸园等不多的几个,当然部分未发布户型的新盘里应该还会有一些;

如今的主流起步是在105-110㎡,3-4w/㎡的均价,对比五年前买89㎡,足足50w的门槛价差,对想要住主城的刚需尤其是年轻人,实在不友好,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愈演愈烈。

户型面积越做越大的背后,是哪些逻辑,又会对未来有多深远的影响?

今日推文,与此有关。

|PART2|

户型越做越大,原因有几个。

表面原因,来自建筑面积计算方法在2018年的修正,设备阳台、假飘窗、雨棚、一步阳台等等过去常见的偷面积手段失效,自然过去89㎡的户型自动要补上不少过去“偷”的实打实。

当然,说表面是因为这只是算不算入套内计价的不同,房子就在那不会凭空变大,只能说现在的买房更“实心”一点,买菜原本顺摊主两颗葱,这钱现在也得出了;

而主要原因,自然是经历这三年的震荡,保利润率、有些严峻的甚至保本是天字一号。

对房企而言,一来大户型总价高,首付多的客户更多回款相对较快,成本还低;二来好地段的大户型,偏改善偏豪宅的定位高同样好卖甚至更好卖;三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房企如今的利润大头在卖车位和精装修,刚需人群看普遍30-50w的车位价格多半缩手,投资客太多同样不是好事,但买大户型的改善自住人群更需要车位。

鸡贼吗?真鸡贼,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陈寅恪先生曾有言,读史要有一份理解之同情,代入当时人之处境,理解当时人的选择,或者说读出一份“不得已”。

读史以明智,该当以躬行,站在如今房企想要活得长的角度,户型越做越大,小户型套数占比缩小是必然,甚至,如果不是为了产品差异化和做足容积率,起步都想119㎡甚至更大的面积当中间套。

但在笔者看来,这份“不得已”是难以回头的,因为市场会推着走。

从何说起?且听分解。

|PART3|

当我们判断一个城市的房价和预期,净流入人口尤其是35岁以下的产业人口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就代表有刚需和较长的信贷期,有高薪产业就有购买力人群,对房产的价格、土地的供应、开发商拿地的信心都有托底。

笔者看好杭州楼市后续的回升原因也在于此,8.5新政只是延后了住房需求而不是抹掉,像一道铁闸拦住了河口,积蓄起巨大的势能,在货币环境如此宽松的情况下,一旦限购方面的政策放开,回暖是必然的,因为市场长期处在供小于求的关系里。

然而,疫情发生后的这几年,笔者在后面会接着问:什么样的供,什么样的求?

两年前,主力需求还是无房的居住票,在这个城市上车,是从0到1的人群为主;

两年后,经历疫情和经济面的困顿,重创年轻人的就业和收入预期,居民部门的能加的杠杆自然移转到了改善人群,即主力需求变成了置换改善,是从1到2起步的人群为主。

供应方面,产品当然随之变化,房企的市场抉择愈发重改善、弱刚需,尤其在限价超过4w/㎡的主城板块,做大户型还有上文所言一堆的利好。

2022以后的市场,这种新型供需关系正在主导市场并且愈发强势,说大白话,主城区盖房为高预算服务,并且会一直锚固该效应,户型越做越大的趋势几乎不可逆。

梳理一下:

站在年轻刚需的视角,两三年的时间,想买的楼盘越来越远,社保和首付门槛越来越高,而就业和收入预期却在这时骤降,无异于寒冬洗澡热水器坏了;

站在地方财政的视角,因为倒挂的消失,郊区正丧失新房限价上涨的动力,地多但难卖,而主城区地少好卖却不能猛增供应,只能慢慢提升限价,维持倒挂的同时卖出地,收入才能平衡预算。

站在房企的视角,做改善定位的大盘,事少钱多好管理有利润回款快档次高,没有做小户型为主流产品的根本动力。

一旦这种格局摆在5-10年时间的中长线里:

低预算的年轻人会被挤出到愈发远的城郊,能吃到未科这种强产业城利好的还是少数的天时地利,很多新城沉寂是必然,而主城通勤的人没办法,被迫托底高价二手房或没投资价值的老破小。

改善人群会享受到居住品质提升,又得到投资增值红利,因为主城核心资产的价值凝聚。

房企只要高价拿主城的地,你觉得会为上面哪类人群做产品?当然会越做越大,直到做到购买力上限。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再朴实不过的马太效应了。不同于从无到有的0到1,从1到2、从2到3...稳赚的“置换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在这种需求里,只要有购买力,永远供小于求。

于是,这种新型的供需关系会在房企做市场研判时发挥作用,让户型持续变大,难以回头做小。

|PART4|

那么,有解吗?

首先,让房企不做179㎡一梯两户,而回头做小户型(95+128)*2的组合?

上文说了,只要在“楼市分化”的大背景里,主城区高价拿地,注定价值凝聚有好预期容易卖。大户型好卖、卖得掉、容易管理,谁要赚小户型的辛苦钱?由奢入俭极难。

其次,能不能效仿05年,出“70/90政策”(70%户型在90㎡以下)?

不行,因为如今的成本已然太高,房企没有利润就不拿地,不拿地就等着雷,财政也会受损。

最后,只有终极解决办法,存量调节机制的出现,让拥有多套主城区的高价房、大房子付出持有成本,说白了,收房产税、空置税、租房税。

不行,上层3月就说了不具备房地产税出台条件,至于什么时候具备,我只知道很久以后。

三振出局,长此以往,一座城市的主城区增量,80%以上的产品服务于20%的有钱人置换和囤货,不为80%的年轻人和中产人群的需求和预算,打造合适定居的家。

这种供需错配,对吗?

|PART5|

在办公室,问起两个小年轻,小户型越来越少和远的趋势,一个说这不是很正常嘛,刚需还想买在主城?另一个说在主城小和郊区大里选,一定会选原本的主城区。

前者是房产人土地开发的逻辑,后者则是年轻人真正融入一座城的归属感。

我们常说房地产长期看人口,在各大城市都在抢人巩固自己“城市股票”的基本面时,往往忽略了人口从来不是一个数字,而是有思想有生活追求的一段人生;

光人多是没有用的,人要鲜活城市才有活力,显然天天看到“二八定律”、“马太效应”、“分配不均”不会让青年人有活力;

城市化需要年轻人来又把他们赶到远郊,换超长的通勤和工地旁的居住,而市中心成熟的蛋糕,没有一分留给钱不多、社保不高、积分不够的他们。

于是,“韭菜”将自己的明天隐没在城市化发展的宏大叙事长线,2022,中国有超过1.25亿单人户家庭,集中在年轻人的自住,去年我国的结婚对数是760w对,人口新增1062w,全是断崖级的历史低点;

专家问不恋爱结婚在干嘛呢?在加班和通勤路上。

在如战争一般降低的人口出生率面前,“长期看人口”这话,笔者不知道是看到的长期,是新增人口带来的购买需求,还是主城变成又贵又老龄化的围城。

这便是标题所言,长线的隐忧。

|PART6|

一座城市,无论何时,都应该保证不低的比例,供低预算人群尤其年轻人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买上新房,是家就有归属感、社区感、城市人文和对这座城市生活方式的认识,哪怕小一点,但必须要有;

在如今及未来核家族(3口及以下为家庭单元)逐渐占据城市主流、需求多样化且预算不高的时代里,哪怕50㎡、60㎡作年轻夫妻的第一套房都大有可开发潜力;

▲东京400w新筑的常见开发户型,注:标注为使用面积

超老龄化国度里的东京和南边的香港都在坚持着这样的事情,这会让城市更可持续地青春,平滑新旧城区的过渡传承、弱化世代对立和阶级矛盾。

杭州也有,共有产权房,期待它的细则、尽快到来和未来的供应量。

Liveand let live,please.



好了,关于长线的隐忧——主城户型越做越大的背后就讲到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