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房产频道 >

重庆披露科学城五年路线图:建设一座“未来城市”

来源:重庆事务所   2021-03-03 15:05:15

重庆未来五年发展路线图,更为清晰。

经市人大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近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重庆的目标是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到2035年,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GDP超过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

15年时间实现规模翻番,贯穿其间的主线是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主驱动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毫无疑问,成为重庆建设的重中之重。其重要性,我们从规划文本框架也可以看出。总体目标之下,居于第一位。

1

通过规划,我们得以更全面了解科学城的蓝图。

科学城的目标是建设具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科学中心。

目前全国范围获得批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仅布局于北京,上海、合肥,深圳四城。成渝地区因战略地位的上升,获得这一重大机遇。

科学城因承担了实现国家原始创新突破以及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双重职能,因此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类型。

重庆十四五规划中将其表述为“未来城市”。

具体来看,规划分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聚焦科学主题“铸魂”,指向科学城集聚的重大科创资源,为科学城的核心。

加快集聚大科学装置:积极争取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工程、长江模拟器等,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整合全球优势资源联合创新。

加快集聚大科学中心:推进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布局建设,建设智能技术、硅基光电子、新材料等高水平研究院,儿童医学、应用数学、生物技术等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卓越研究中心,低重力、生命健康数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等国际一流、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推动北京大学等布局重庆科学中心。

(当前我国大科学设施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发起和使用,所以未来如何利用好中国科学院的资源,是科学城发展的关键)

加快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

加快集聚高科技产业:大力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来渝设立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和高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这是非常高的指标。从全市来看,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是2.1%(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科学城5年内要达5%。

2020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0%,科学城5年内要达到50%。

对比发达地区,2020年,广州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比为50%,深圳这一比重为66.1%。

2

第二是面向未来发展“筑城”。

科学城建设核心在于科学,而品质则在于“城”的功能配置,体现于城市功能的完整丰富以及对科研功能的高效支撑与空间匹配。

规划提出,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营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良好环境,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样板。

具体来看,城市建设有几方面内容

城市形象:建设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科学谷等城市地标。

高标准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围绕科学公园布局依山临水的高品质国际社区,结合轨道站点布局青年社区和人才公寓,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

规划建设“五快五普”城市轨道,加快建设科学大道等城市路网,实现30分钟通达科学城南北、快速连接中心城区各片区。

未来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融入山水风光和科学元素,打造科学场景丰富、山水田园交融、巴渝乡愁味道浓郁的未来城市。

探索设立国际化科技特区,大力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据事务君了解的信息,科学城所在的西部槽谷地区,面积1093平方公里,2035年规划的人口规模为350万人,城镇用地规模约418平方公里。

科学城核心区,面积313平方公里,规划常住人口规模12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156平方公里。

3

第三是联动全域创新“赋能”。主要指发挥科学城引领作用,使重庆更大区域分享科学城的红利,建立全域创新的格局。

联动有几个层次。

一个是科学城是与两江协同创新区的联动。二是重庆高新区直管园和大渡口、沙坪坝、九龙坡、北碚、巴南、江津等拓展园的联动。

三是科学城与重庆经开区联动,打造中国智谷。

四是与全市范围内三大国家级高新区的联动,包括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将推动铜梁、潼南、涪陵、大足、合川、南川、綦江—万盛等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五是“一区”与“两群”,将以“一区多园”模式联合创建市级高新区或纳入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园建设。

4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针对全市创新格局的构建。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一些重要指标。

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谋划建设大数据智能计算、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智能化、长江上游生态保育与农业绿色发展、非常规油气开发等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在智能汽车、集成电路、轻金属材料、先进感知、工业大数据、生物医药、中医药等领域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超过1000家。

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50%。(2019年末,重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141家。)

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来渝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00家。

人才引进:到2025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0名、产业急需紧缺高端人才3000名、优秀青年人才2.5万名,新增高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力争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60万人。

据2020年4月的统计,重庆人才总量为527.6万,这意味着5年间,重庆还需引入约140万人才。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十四五期间将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西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吸引全球知名创投机构来渝设立投资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等资源集聚科技创新,

高水平发展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实施拟上市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

建设大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孵化平台、投资机构和服务机构协同互动,创新“专业机构+风险投资”综合孵化模式,提升孵化成效。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120个。

因为是新型城市,科学城发展有很多挑战。

一是高端科学资源的集聚和人才的引进,这在全国都是稀缺资源。

二是科研成果的产品转化率,即能否发挥对地方产业的支撑作用。

成功的演化路径是,科学链条从基础研究发端不断延伸至高新技术制造,影响扩大至整个区域,最终形成产学研住一体的创新活力城区。

三是金融、风险投资对创新的强大支撑。

END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