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楼市快递 >

华尔街之下的次贷危机是怎样形成的?贷危机

来源:网络整理   2022-05-28 12:04:52

自从2000年中国为拉动国内内需的增长开始启动了房地产改革,

从此以后买房贷款这两件事是为了多数中国人绕不开的话题,

每月拿着微薄的工资还要掏出40%来还房贷,每天紧衣缩食,一过就是20年。

漫长的还款周期成为了许多平民老百姓诟病的一点拿银行贷款买房,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最不合理的超前消费,因为还款的过程中除了还清本金以外,多数人还要为之还高额的利息费用。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曾发过相同的牢骚,然后他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却是玩火自焚,导致了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那么美国究竟为何会爆发次贷危机?

'/></p> <p>次贷又是一种怎样的贷款?这种贷款与房地产行业又有什么关系?</p> <p>2008华尔街浮华之下的次贷危机是怎样形成的,聊次贷危机就要先了解什么是次贷,说到次贷,</p> <p>就要先了解银行的贷款模式,就拿买房来举例,<a href=购房者需要买房,但没有足够多的资金,因此就会找到银行,银行则会与购房者签订一份合同,合同签订后购房者得到钱,银行则凭着这份合同在未来10年乃至20年的时间内,向购房者索回这笔资金,并从中谋得利息。

换句话说,这份合同就像是一份信用凭证,而建立这份信用的前提,便是对于购房者还款能力的鉴定,这种鉴定往往会从多方面进行考核,如购房者的工作收入水平、个人资产负债、社会信用情况等进行评定。

评定结果良好的则会被评为优级贷款,评定结果差的则会被评为次级贷款,这就是次贷的由来。

那么次贷与银行间的矛盾在哪里呢?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

由于次贷的还款人质量较差,很容易出现违约坏账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会导致银行直接蒙受损失,所以银行一般情况下发放次级贷款的比例在所有的贷款业务中占比较少。

2001年美国先后经历了互联网泡沫以及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美国的经济环境陷入低迷,国家为刺激民众消费推出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的表现为美联储开始不停降息,并在2001年最低降到了1%,这次降息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首先是对资本家而言,面对如此低的利率,资本家会选择大量的举债,盘活资金,对于原有的国债持有者应利率降低,多数人选择抛出国债回笼资金,但其实从两个角度来看都导致了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使得社会中资金量大幅增加,当然从货币宽松政策角度来讲,这也是政府希望看到的。

但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有限,并不能使所有的资本都投入生产当中,那些闲置的资金该如何处置呢?

当然是拿来投资,于是这一笔笔闲置的资金都把目光投往了房地产行业。

理由也很简单,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房价是绝对不会跌落的,而且随着房价越来越高,可谋取的利益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想尽管许多人有闲置的资金,但不可能每个人都去拿钱炒房,毕竟一套房子的价格还是很高的,假如一套房子100万美元,但你手里只有20万美元,但你也想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怎么办?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要插入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MBS房屋抵押证券。

刚才我们讲过,普通人到银行贷款的模式是签订合同后银行获得信用凭证,购房者得到钱。

但从银行的角度来讲,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致命点,首先就是违约若是购房者单方面违约,那么银行将承担其中所有的损失。

其次就是还款周期太长,往往要20甚至30年,回笼资金的速度太慢,银行效益变差,流动资金少自然会减少放贷业务量。

可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逐渐繁荣,购房者却得不到足够的贷款去购房,这就陷入了僵持局面,为打破这种僵持局面,美国自1930年起先后成立了房利美与房地美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作用是什么呢?

很简单,就是将银行手中的合同购买过来,为银行注入更多资金,这样银行的风险便转移到了两房身上,同时也得到了足够的资金继续放贷,这种模式在美国持续了很久,并且一直比较平稳,直到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吉利美的出现,才使得这种平衡打破,吉利美所做的事情其实与两房相似。

他们的业务也是在银行手中收购贷款者的合同,但不同的是吉利美会将这些合同打包成一个证券,再将这种证券以股份的方式对外出售,这种证券就是房屋抵押证券MBS。

这样一来不仅拥有大额资金的资本家们,就算是普通的美国公民,也可以通过购买MBS的方式来进行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不过细心的观众应该有疑问了,这种证券难道不存在风险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为了给这些证券镀金、降低投资者的心理防线。

吉利美会选择找美国的第三方信用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普惠国际三家机构对他们发行的证券进行评测。

作为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这些公司会将这些证券分为AAA级BBB级或CCC级,不要小看这些评级机构,他们除了会给一些企业和银行评级外,甚至还会给国家进行信用评级。

之前加拿大便刚从AAA级降到了BBB级。

回到证券本身,有了第三方机构的背书后,3A级证券自然是一抢而空,因为在投资者的视角当中,3A级的安全性堪比国债的存在,自然是稳赚不亏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剩下的3B级和3C级这类垃圾证券该如何处理呢?

这时候吉利美就开始套娃了,他们会将这些垃圾证券和3A级证券混在一起,二次打包,再交给评定机构去评级。

并在集中支付高额的鉴定费,再凑出一批3A级证券,然后再将剩下的垃圾证券打包,周而复始,直到再也没有人能评定出来,这里面的证券到底有什么成分?所潜在的风险到底是多少?

为了进一步给投资者们吃下定心丸,吉利美还为这些证券,在一家名为AIG的保险公司入了保,从而将这些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购房者能够贷到资金去买房,银行有源源不断的业务,证券公司收购合同打包卖给投资者,同时又在AIG入了保险,这一切看起来环环相扣,没有什么破绽。

随着房地产业是为了先行者,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加入这场盛宴,企图分一杯羹,华盛顿互惠银行、密苏里州休姆银行、格拉斯国民银行、雷曼兄弟等银行纷纷入场。

这些后来者为抢夺市场开始将更多的贷款纳入证券的范畴,如学贷、车贷甚至银行卡贷也纳入证券行列之中,很显然这些刺激贷款并不能像那些真正的3a级证券相比,但全民负债的虚假繁荣之下,似乎也没有人会去在意那些细枝末节。

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经济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赚到钱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接着往下讲。

200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渐渐复苏,美联储将利率由先前的1%调回了5.25%,这意味着美国结束了为期三年的经济宽松政策,企图对虚假繁荣的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首先遭殃的自然是那些需要偿还贷款的消费者,当他们一觉睡醒后,居然发现自己每个月偿还的月供竟上涨了十几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了自己偿还的能力,渐渐的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因资不抵债,放弃了继续缴纳月供,等待银行收回房屋。

可随着越来越多的房屋被收回,市场上的供给还是大于需求,于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情况终于出现了,房价开始下跌,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证券持有者蒙受损失,开始找AIG保险公司赔偿,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拿银行贷款买房,AIG在面临着突发情况时,竟没有充足的备用金。

因为AIG在为这些证券入保时,从未考虑过美国房地产市场会经历泡沫,因此大量备用金被挪用,使得所有理赔的投资者们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保险公司的信任危机爆发后,整个证券市场陷入了低迷,所有人都努力将钱套回,对于那些浮动利率更高的刺激贷款市场而言,更是一场灾难,贷款人没有钱偿还贷款,证券公司坏账率持续上涨,最终所有的钱都成为了账目上的一个数字。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美国国内失业率几个月内骤涨10%,几百万人流离失所,成为了流浪汉,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甚至超过了50%。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归到刚才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看起来好像所有人都赚到了钱?

其实纠根结底在这场金融游戏之下,

所有人的赌注都是未来的钱,也就是贷款者们还上的利息以及房价增值的空间,这些属于未来的钱被华尔街的精英们一再粉饰,让所有的钱看起来都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

在这场游戏当中有赢家吗?当然是有的,有些人可能选择了在最高点套现逃出了这场纷争,

还有些人干脆没有入行,例如巴菲特,从而保全了自身。

但从世界的宏观经济角度来讲,美国金融秩序的崩塌是被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环境,为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美国开启了疯狂印钞模式,吸全世界的血来为自己回血。

为避免美元贬值过快,各国不得不进行金融调整,用来应对这项危机,说起来布林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霸权才是世界金融秩序中最大的漏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