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常州产业发展「常州新创碳谷项目」

来源:   2023-05-11 12:16:11

10月10日上午,常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场“奋进新常州,建功新时代”产业发展新闻发布会。

常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聚焦产业发展主题,介绍了常州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及常州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关情况。常州市财政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就财政精准发力、赋能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重大项目招引情况,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战新产业,规模壮大

十年寒耕暑耘,常州纵深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三车四新三智能”到“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全市以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标性产业链为抓手,开展差异化“建链、补链、强链、长链”建设,规模总量不断壮大。

截至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5.7%,产值由2013年的296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180.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29.3%增长到2021年的46.5%。

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完成产值3456.1亿元,同比增长17.58%。

晶硅光伏、动力电池、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国内市场份额领先。

其中,今年1-8月常州整车产销量突破18.5万辆;在动力电池产业领域,常州动力电池产业产值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游企业数量超过3400家,居全国首位。

围绕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常州已形成了包括整车制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传感器、充电桩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千亿级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过11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围绕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布局了安川、金石等一批整机企业,吸引了纳博特斯克、易尔泰等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产业链加快完善健全。

十大集群,站上高地

十年来,常州立足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主战场,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以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材料为核心的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已成为“常州智造”产业名片。

截至2021年底,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52.6%。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新能源产业的“发储送用”,常州正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智能电网等产业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今年1-8月,这四个行业规上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91.9%、108.9%、36.2%和9.4%,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

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从“无中生有”到“有中变优”,已拥有动力电池及配套生产企业100余家,形成电池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等)、电池单体、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完整度达94%,居全国首位。

数智转型,“智造”发力

迈过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以数字赋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常州智造”持续发力。

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目前已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及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项,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5个、省级智能车间165个,获评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项目160个。

全力建设工业互联网新高地,拥有省“互联网 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省级23个。超1.3万家企业使用云服务,1127家企业获评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其中五星级58家。

筑牢“数字基建”硬核底座,加快5G基站、千兆光网等设施部署。作为国家首批“千兆城市”,今年全市新增5G基站3304个,累计开通5G基站超1.3万个,市域5G网络覆盖率达99%;常州华东云计算基地被列入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江苏区域重点项目。

政策发力,产业引资

抓项目谋发展,自2014年开始,常州市已连续九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成绩瞩目。省重大产业项目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市重大产业项目数量、体量、质量连年提升,为常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十年来,常州始终坚持产业招商定位,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全力主攻欧美、日韩等地区,大力招引创新技术优、亩均税收高、发展后劲足的外资产业项目,引进了桑尼尼、大众、贝内克一批优质产业项目。2021年,重点产业链贡献了全市七成的制造业协议外资和到账外资。

围绕做大做强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常州市财政精准发力,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扩充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其投资支持。“十四五”期间,常州全市计划安排500亿元以上政策性资金,拟撬动8000亿元以上社会资本投入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需求导向,以“智改数转”为牵引,统筹省级专项资金3000万元,为全市3030家工业企业免费开展数字化应用定制诊断服务,并锚定“专精特新”关键市场主体,给予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奖励格局。

常宣 张斌

校对 陶善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