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端访谈 >

我把枕头挪一挪,日子越过越红火「日子越过越红火是什么意思」

来源:   2023-04-22 08:16:36

——新晃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掠影

赵志高 彭晓柱 米婕僡

盛秋,青山环抱的新晃晃州镇大洞坪村龙漕洼集中安置区,美得令人陶醉。

今年65岁的搬迁户姚凤芝正在健身区,十分灵活地运用各种器材锻炼身体。健身区前面便是菜园,种满了南瓜、辣椒等。姚凤芝激动地说:“从山上搬下来后,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十三五”时期,新晃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生活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1618户6653名山区贫困群众搬迁至发展要素相对齐全的开阔平缓地带,挪穷窝、换穷业、奔小康。

完成搬迁后,该县以“党建 微网格”总抓手,从建机制、抓产业、助就业、促融入等方面发力,改善搬迁群众居住条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告别“穷窝窝”,生活“节节高”

8月24日,漫步在新晃侗族自治县扶罗镇伞寨村,四处鸟语蝉鸣,花香蝶舞,绿树如茵,涓涓细流,空气里满是自然的清香……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村部后面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知道情况的,还以为是“别墅区”。房子是清一色的徽式建筑,十分漂亮。

近一看,“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谢党恩”等文化墙映入眼帘,每家每户房屋侧面用木栏围成的篱笆小庭院种植着蔬菜,尽显生活气息。

“安心在家把老母亲照看好,让家庭生活越来越好。”被评为“文明卫生户”“同心示范家庭”的村民吴培修告诉笔者,母亲今年92岁,母子俩过去居住在山坡上破旧的老木屋,2017年搬迁入住新楼房,开启崭新生活。

据了解,吴培修不仅在“伞寨生态菜花香油坊”担任管理员,还是村里的河道管理员和安置点的组长,月收入工资1600元。“趁着现在还能做事,就多做一点,提高生活品质。”吴培修每天对平溪河进行巡查,清理河道垃圾,确保河道整洁通畅。

近两年来,新晃严格按照后续帮扶“20条措施”和集中安置示范区标准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公共服务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讯、管理用房、环卫、消防器材、学校、医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同时,各安置小区均建立自治管理组织,根据安置规模配置管理人员1至4人,100人以上的安置小区均配备了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管委会按照“党建 微网格”的模式,组建群众互助、纠纷调解等服务组织,实行网格化、清单化管理,台账式销号。组织开展“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卫生家庭”“美家美妇”等评选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塑造文明“精气神”,营造良好社区氛围。

据了解,逢年过节,村民们聚集鼓楼广场,篝火晚会、琵琶弹唱、吹笙踩堂、“哆耶”对歌作乐,热闹非凡。安置户的生活品质“节节高”。

家门口就业,幸福指数高

8月27日,新晃频音电子厂内,工人们正在生产耳机喇叭。接线板、贴防尘布、磁路组合、按U杯、充磁、放音膜等,动作熟练。

从事焊锡工作的杨坤如乐呵呵地说,她就住在楼上,是典型的“楼上住新房,楼下有活干”。

该电子厂位于新晃中寨镇集镇集中安置点一楼,主要以做耳机喇叭和头套耳机喇叭为主,约300平方米。采取集中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实现了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据统计,安置点共7栋楼房,每栋4层楼,共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59户652人。其中有30多人在频音电子厂上班。

“以前从村里到镇上要10多公里,村小学也只能读到2年级,小孩读书成了难题,现在可好了,读书、生活都很便利。”杨坤如说,家中有3个小孩,最小的今年8岁,父亲已有60多岁,2017年搬迁入住新房,去年9月开始在车间做事,一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丈夫在地堡村养殖肥猪,目前存栏100余头,生活相比以前越来越有盼头了。

“之前一直在外从事生产、研发和销售,现在回来想为更多的易地搬迁户搭建就业平台,一般每月都能挣到2000至3000元。”该电子厂负责人杨长平介绍道,目前9月份的订单已经排满,每天生产耳机8000副左右。下一步计划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产量,吸纳更多的搬迁群众。

安置点旁是便民广场,许多安置户在这里悠闲地下棋、娱乐、聊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乐业才能更好地安居。近年来,新晃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定时通过实体办事大厅、QQ群和微信群等渠道发布招聘岗位信息、招聘会信息和就业政策,每年向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提供5次以上就业服务。

同时,根据搬迁劳动力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开发安置区公益性岗位238个,确保搬迁弱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加工资性收入。

结合产业园区、扶贫车间工程、东西部协作项目和农民工工程等载体,为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搭建平台和提供信息,引导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

组织有意愿的易扶户参加“建筑工匠”培训。目前,6户通过考核成功获得《湖南省农村建筑工匠资格证书》。

鼓励自主创业,增强致富心

8月底,新晃鱼市镇斗溪村葡萄园迎来丰收。种植户张良焯正忙着给游客采摘晶莹剔透的葡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今年产量比去年高。”作为搬迁户的张良焯,自2014年父亲生病,用完了家中所有积蓄,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家庭,与大家合伙创办“新晃天马金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场地面积200多亩,一亩能产3000斤左右,带动周边村民10多户参与葡萄种植,与村民一起发家致富,叔叔张成坤就是其中一员,跟着种植葡萄30多亩。

“斗溪村山高,昼夜温差大,产的葡萄含糖量高,也不愁销路。”张良焯说,自己种植葡萄30多亩,产量好的时候可达4.5万公斤,为了扩大产业,去年冬天养殖能繁母牛和肉牛20多头。

人一挪一活,搬出来是“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扎下根才是关键。

近年来,新晃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依托该县黄牛养殖、中药材黄精种植、水果种植等产业进行自主创业,出台了《新晃侗族自治县黄牛养殖奖补办法》等产业扶持政策,对农户创业进行扶持,真正实现“搬出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产业分红暖民心

“现在基地黄精种植有190余亩,基地离家近,有事干,还能享受分红。”林冲村张家坡组搬迁户张洪铁笑着说。自2018年林冲镇林冲村锋利中药材合作社创办以来,张洪铁一直在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工时120元/天,享受“一村一品”年分红1000元左右。

据了解,新晃通过企业(合作社)带动、项目入股分红、实用技术培训、发展自主产业给予奖补等多种途径帮扶搬迁户发展产业。2021年,围绕该县“一特两辅”主导产业,“一特”为新晃黄牛,“两辅”为中药材(黄精)和设施蔬菜,统筹乡村振兴整合资金,通过重点产业项目带动70户185人,“一村一品”项目覆盖1618户,发展自主微小产业有1470户。

同时,利用易扶结余资金5700万元投资入股蔬菜观光园大棚蔬菜种植、屠宰线建设及肉食加工、新晃黄牛养殖及加工等项目,每年分红可达400余万元,惠及易扶户1618户6653人,搬迁户人均年增加收入200-300元。

“以前路很难走,车子也开不上去,现在车子可以直接到家门口,房子也宽敞了,还能来做点事赚点生活费。”新晃晃州镇梅子坪安置区搬迁户吴建秀手脚不停,正在梅子坪蔬菜园里进行黄精种苗分捡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工资按小时计算。

今年,新晃还采取龙头带动集中建设飞地产业和易迁户分散种植相结合模式,在天雷林场建设500亩易迁后扶黄精种植基地,并结合全县万亩黄精基地建设,吸纳搬迁劳动力务工。对自愿种植黄精的搬迁户,按实际种植面积进行种苗奖补,并对种植面积较大、有贷款需要的大户给予50%的贷款贴息、80%的保险补贴和100%的农担保费补贴。

相关文章



TOP